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赵乐晨。(资料图/图)

贡嘎雪山下的天府之国,是成都历久弥新的城市名片,也是四川生态环境的风向标。

四川有一个名为“在成都遥望雪山”的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微博、微信群,每年统计在成都市区看见雪山的次数,2022年这个数字是75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景天数增多的背后是四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2022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1个市(州)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率为89.3%,重污染天数仅为0.3天,13条重点流域水质均为优等。

尽管如此,仍面临众多挑战。2023年7月21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赵乐晨在“2023年南方周末可持续发展传媒奖学金班”上表示,四川地处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林草大省,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的显著区。

看到雪山的天数越来越多

四川好山好水好风光,自古就享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誉,我们是千河之省,境内14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森林草原广袤翠绿,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我们实施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大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持续开展了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的污染治理,努力改善空气质量。“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有一个“在成都遥望雪山”的群,现在我们看到雪山的天数越来越多,2022年有75天,跟以前相比增加幅度是非常大的。

2022年,四川实现了PM2.5和重度污染天的“双下降”,PM2.5达标城市和达标县(市、区)“双增加”,成为历年来PM2.5浓度最低、重污染天最少、达标天数最多的一年。我们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保护上游水质,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联合云南和贵州制定了赤水河流域的保护条例,这是全国开展流域协同立法,得到全国人大非常肯定的一个案例,协同重庆立法保护嘉陵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实现所有市(州)和主要河流生态环境补偿全覆盖,成功打造了一批美丽河湖。

2022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了99.5%,是近20年来的最好水平,排名居全国第二。成都府河已经连续三年稳定达标,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水质在黄龙溪断面连续稳定达到三类以上的水质要求。

五个“前所未有”

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确立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我个人理解有很深的背景。

一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格局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二是能源结构的变化之快前所未有,尤其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

三是技术创新变化之大也前所未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陆续实现“碳达峰”以后,不断加强探索技术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创新变化,有的已经实现产业化。

四是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围绕技术创新衍生、转化出来,形成的新的产业格局和产业链条,是一个巨大的、新的产业市场。据测算,未来到碳中和阶段,资金投入将是上百万亿级别,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绿色低碳产业将是下一个阶段市场竞争的焦点。

最后,全球政治共识变化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已经由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贡献者,变为引领者。

几十年间互联网发展迅猛,现在深入到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我认为,低碳绿色的下一步会像互联网一样,进入我们生产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融合在一起。

绿色低碳办“大运”

四川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的显著区。我们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降碳,推动绿色低碳走深走实。坚持一手抓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近期我们将迎来成都大运会,围绕绿色低碳办赛,我们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新建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投入2300多台新能源车作为大运会的交通服务保障车辆,确保大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用电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二是突出适应,防范气候变化重大风险。2022年四川首次启动了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的一级应急响应,积极应对近60年来最热夏天和极端高温,大家可能感同身受。2023年4月,我们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适应行动方案,启动了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举办了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论坛,发布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和政策与行动报告。

三是夯实基础,提升环境气候的治理能力。我们制定出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2023-2025)。我们率先启动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建成“点点”碳中和服务平台,构建“碳汇天府”碳普惠机制,“碳汇天府”的碳普惠机制也是在全国做得比较早的。

口述 赵乐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整理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