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的清华学生谈回乡做公务员】4年前,云南宣威市阿都乡小山村的林万东在工地和母亲“搬砖”时,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一幕被媒体报道后,打动了不少人。
那时的他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镜,身材瘦弱,皮肤黝黑。其腼腆地解释道:“读大学前只有90斤,现在比之前重了20斤。”
近日,林万东被拟录用为云南省2023年定向选调生,去向单位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办公室。
【资料图】
有人说,“清华毕业的人才应该搞科研,当公务员是大材小用。”
林万东称,不是所有清华的学生都适合做科研。对他来说,回家乡当公务员是最好的选择,他不想让母亲继续在工地搬砖,回云南既可以陪伴母亲,又可以找到自己的根。
林万东现状。图/九派新闻辜子旋
【1】选择回乡,“想找到自己的根”
现在,林万东衣着整洁,留长的头发,光洁白皙的脸庞。中等身高,面颊略显丰腴。
他关注到云南的一位80后的干部头发花白,面容沧桑,被质疑“像60后”。这让林万东对未来工作的难度有了心理预期。
但他认为自己未来不会变成这样。“我很尊敬这位干部,但是选择不这样拼命的人,也不应该受到指责。我性格比较佛系,并不是特别看重未来的工资收入,也没有太多的追求。”
他说,高考后,不少人向他咨询学习方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心态,告诉自己坦然面对。
“不是所有清华的学生都适合做科研,我没有做科研的兴趣和天赋。即便是读研,我也觉得我是在生产学术垃圾。对我来说,当公务员又比去公司上班要好一些。”
林万东坦言,刚读大学时,他从未规划过未来。后来,他了解到选调生的信息。大四上学期,他才真正下决定参加考试。
对他来说,毕业后无非是三条道路——读研、去公司上班、当公务员,他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职业道路而已。
他说,身边的同学大多都选择继续读研,也有不少人进入了知名企业。
之所以选择云南的公务员岗位,林万东有两点考虑,“一是想离母亲近些,二是想找到自己的根。”他说。
高中期间,他每月回家一次。读大学后,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长大后,和母亲相处的时光更是珍贵。没有家人在身旁,他常常感到没有归属感,渐渐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不认识自己是谁。
林万东认可“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也因为这样的现实而难过。他承认,考上清华只能代表自己善于做高考题目,而漫长的人生却是个复杂的命题,他并未因此成为所谓的贵子。
但许多人因此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林万东却不这么想。他认为,是读书让他考上了清华,读更多的书,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方式,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2】高考对完答案,知道自己“稳上清华”
4月底,北京的气温还算凉爽。
林万东想起高考前,为参加自强计划的面试,堂哥陪同他从云南来到清华大学。虽然两人都是第一次来清华,但在校园内转了几圈后,林万东默默在心里记下了学校各教学楼、食堂、宿舍的分布地点。
那一年,宣威六中的高考生接近1000人,只有3名同学可以获得自强计划的笔试资格。林万东得知可以去参加笔试时,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参加这个比赛的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我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一开始没抱太大希望。”他说,他不仅顺利通过了面试,在高考时也超常发挥,这一切都让他非常意外。
比起查成绩和收到录取通知书,更让他激动的是考完后收到班主任发来的考题答案那天。他和表哥在昆明的一个花园散步,突然收到班主任发来的标准答案。
他等不及回家,站在原地对答案,一共只错了3个选择题。“当时是最激动的,觉得自己稳上清华,真正出成绩时反而不激动了。”
2019年8月底,作为大一新生的林万东来到清华大学报道。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清华大学,一切还不算太过陌生。他没带太多行李,一个人摸索着坐地铁到学校,又独自一人办齐报道手续。
刚上大学的林万东。图/清华大学
考上清华后,因学业压力,林万东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和同学相比,他来自云南的一个小山村,教育资源和学术训练都很缺乏。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既客观却又无法改变的事实。
“很多来到清华的同学都是天才,而我却绝不可能称得上。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庸才,只不过高考成绩好了点而已。”他几乎是勉强地挤出一丝苦笑。
上大学后他才发现,身边的同学早已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编程竞赛,学过微积分,精通计算机。而他在高中时只学过高考大纲上的内容,对计算机技能一窍不通。大学4年,因为基础上的差异,学习同样的内容,林万东常常要比其他同学花更多时间与精力。
4年的时间,赶上他们了吗?林万东说,在他拼命追赶时,其他同学也在不停奔跑。“在清华,没有人会原地踏步。和一些同学相比,我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感受非常深刻。”
【3】清华为他免除学费,老师建议他放弃勤工俭学
来北京后,林万东想念家乡的美食,常点一份小锅米线或炸洋芋。舌尖被辛辣的刺激覆盖,将他的思绪拉回阿都乡的小山村。
小时候,吃的食材都是家里种的,他数不清家里种了多少地。读小学时,父亲因家里建房子,不小心伤到了腰椎,后来又查出脑梗。父亲身体虚弱,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头上。
父母从未对姐弟三个的成绩有过要求,聊起成绩时,他们总是说:“努力就好,现在已经很好了。”倒是弟弟,常常在外人面前自豪地夸奖他。兄弟俩吵架时,弟弟却又会流露自卑的情绪:“为什么你这么厉害,我就这么菜?”
不上学的时候,他会到山上去锄地、种庄稼,回家后帮着割草。高中后,母亲去了工地打工。高考一结束,为了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他立即跑到工地帮母亲一起搬砖。
工地的薪资按天数和工作量计算,大约一天180元。没多久,他的背就被磨破了一层皮。但他仍旧觉得种地比搬砖要苦,“种地一年到头都不能停,也没有现金收入。搬砖虽然耗费体力,但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我从小就在山上搬土豆和玉米,习惯了体力劳动,也不觉得自己很苦。”
视频截图。
读大学后,清华大学给林万东免除了学费,并提供生活补助。“我每个月的主要花销是吃饭,在食堂吃一餐不超过15元。来到北京后,我没有因为经济条件而自卑过,能满足一日三餐、生活需要就可以了,其余的花销也没有太大意义。”
闲暇时,林万东会去北京的景点和胡同里逛逛。因为价格太高,他不常吃外面的餐厅。他想过多赚些钱,尝试做过家教兼职,每周末从海淀区跑到朝阳区,还在学校参加了不少勤工俭学的项目。老师知道后,建议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思虑再三,林万东决定听从老师的建议。
【4】不让母亲再去工地干活
2020年,林万东的父亲因脑梗和其他身体问题去世。提及这件事,他一直保持的笑容瞬间消失。他把头埋在电脑后面,再抬起时,眼眶已微微泛红。
“我很少想这件事情,好像强制自己不去想,就不会难过。”他说,他从未和任何人聊过父亲去世。
说到这里,他又一次将头埋在电脑后,手指在鼠标上慌乱点击着。沉默数分钟后,他才缓缓开口。
那次,他在宿舍午休时,突然接到堂哥打来的电话。堂哥只说了父亲情况不好,病得很重。但林万东心里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他立即订了票,赶回云南。
父亲去世后,你有什么变化?“我不清楚,也许是我一直在回避。”他嘴唇颤抖数秒,寥寥几字,却用尽力气。
每周,林万东都会和母亲视频通话,大多时候是母亲主动联系他,母亲常问:“你是不是不想我?是不是把妈妈忘记了?”
父亲去世后,爷爷和大伯生活在老家。每到假期,他都会回昆明,再和家人一起回宣威老家。
现在,林万东的姐姐已大学毕业,在昆明找了份工作,和母亲住在一起。弟弟正在读大专,打算去当兵。母亲仍然坚持每天在工地搬砖背沙。
“这些年我们家经济条件有一些改善。可能是身为母亲,她总想为我们多攒些钱。每次寒暑假回家时,我常看见妈妈在工地加班到很晚。我们多次劝她找份轻松的工作,但是劝不动她。”
他决定,等毕业回云南工作后,一定不让母亲再去工地干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