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事件还在发酵。
Sir看到今天有乒协人士证实张继科已退役,还有不少专业人士科普相关的法律知识。
不断有媒体和个人参与到公共话题中,是值得欣慰的,而这些信息也能帮助大众拼凑事件全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风暴中心仍飘荡着乌云。
比如Sir昨天谈到了事件中张继科的三次“隐身”,可能因为篇幅比较短,从留言看还有不少读者没有完全理解核心观点(也可能是不想理解)。
不否认,事件目前仍有模糊的地方,像是记者爆料的真实性,爆料之外的细枝末节,以及张继科本人的态度,都有待调查、回应。
然而。
其中也有许多清晰的,不容置疑的界线,等待更多人看见。
这不是男运动员与女明星之间隐秘的八卦。
它事关我们每个人。
01
公与私
昨天留言里,许多读者将原罪归于那段“视频”。
为什么要拍?
为什么要同意这个渣男拍?
或者。
拍这个的,能是正经人吗?
正经人拍这个干吗?
这是许多人面对事件的第一反应——“隐私”。
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拍不拍视频,怎么拍,和谁拍,在不影响他人情况下都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而任何人未经本人允许公开、传播这些信息,都可能构成犯罪。
最重要是。
隐私权属于“人格权”的一部分。
即,它是每个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不因性别、身份、地位而有所区别。
女性的隐私部位是隐私,男性的隐私部位也是隐私。
因此,它保障的是我们最基础的平等。
但许多与隐私权相关的公共事件,受害人往往承担着某种更大的不平等。
正在热映的电影《不止不休》里,就描述过调查记者为“一亿乙肝患者”发声的真实事件。
最终通过国家立法,乙肝患者也享有了隐私权的保护。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乙肝病人仍然很难跨过那道名为“歧视”的高墙。
张继科事件同样。
假设爆料属实,事情确实始于一段“视频”。
但,受害人受到侵害的起点,不是他俩谈恋爱了,他俩拍视频了,更不是他俩的视频被发给别人了。
而是——
发视频的人,收视频的人,甚至受害者本人。
同时默认这条私密视频有可能成为毁掉一个人的筹码的那一刻。
这不再是单纯的隐私问题。
因为此刻。
小部分人的恶意与恐惧,便已经跨过私人领域,与一场更盛大,更长久的共谋完成会和。
02
羞与耻
可能有人会问,人都羞于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拿钱买回来不是很正常?
这也是Sir希望厘清的两个概念:
害羞与羞耻。
害羞,是一种人类正常的情绪,中性的反应,当中包含着对某种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忐忑,比如性。
羞耻呢?
心理学上,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百度百科
一个是个体的,一个是个体与集体交错后产生的。
女性从害羞到羞耻的滑坡,才是筹码不断加重的过程。
比如一个私密视频是在什么时候,可以价值500万、2200万、再到还价后的1700万的?
人类天然有窥视欲,越隐秘,越刺激;越有噱头,价值越高。
但这只是“筹码”的一半。
另一半,是对于女性在“性”上的社会道德与约束。
昨天Sir在文章中提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便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驯化,浓缩在了一双脚。
女学生嫁进老爷家,便觉得这是耻辱。
直到她接触到一个新奇的仪式:捶脚。
开始,巩俐的表情是拘谨的,捶脚让她舒服,她却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当她知道捶脚意味着被宠幸,便觉得脚“痒”。
再后来,捶脚变成一种炫耀和示威。
性的耻感看似“消失”了。
性被压缩成一件依附权力的工具。
社会在进步,电影里的社会离我们远去。
但东亚文化中,长久对女性规训仍未完全熄灭。
银幕上的女演员常是受害者。
汤唯在《色·戒》之后,谈论最多的,是否“假戏真做”,以及随之而来的“封杀”令。
汤唯,得为自己公然“放荡”,付出代价。
也是在这一年,艳照门爆出,钟欣潼备受牵连,在记者招待会上,她又一次因为自己的照片,而道歉“好傻好天真。”
之后复出在《梅兰芳》里扮演梅兰芳夫人福芝芳一角,遭到梅家后人反对,戏份就此全部被删。
她又错在哪里呢?
一次采访中,有人问柳岩,你为何不成为那种很婊的人,将自己的性感就如此坦荡地流露出来?
现在看似乎一个很“正常”的问题。
可柳岩的表态,依然透露出不得已的谨慎:
物化女性 男权社会
我们现在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允许女性 女女艺人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允许大家可以婊吗
尤其是艺人
特别是女艺人
允许女艺人婊吗?
转眼看看,这满是“少女感”,寥寥无几“性感”的娱乐圈,已然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然,这种耻感并不只投射在艺人身上。
现实里,以“性”出发的羞耻,还会不断蔓延——
身材羞耻;
生育羞耻;
月经羞耻……
《黑暗荣耀》,借全在俊之手视奸文东恩。
此时他的眼神宛如一把剑,刺穿了东恩。
这种下流的凝视,在女孩子青春期,以致于成年后,都是被迫承担的羞耻感。
《82年生的金智英》,母亲带娃来到咖啡店。
不小心撒了咖啡,影响后面的人够买咖啡。
一群人便脱口而出:
“妈虫”。
还有前不久。
网络上吵开了“高铁能不能卖卫生巾”的事。
因为它用在私密部位,有人会认为这是肮脏的,不可公开出现在大众目光之内的,并且,还有人认为,经期的不稳定就是与私生活混乱有关……
这种羞耻感可怕的地方,并不因为它关于“性”。
而在于以“性”为名的控制。
03
菊与刀
并不是所有私密视频都会成为“凶器”。
许多人提到了,好莱坞也发生过一次“艳照门”。
2014年9月,黑客疑似利用苹果iCloud云端系统的漏洞,盗取了众多当红女星的裸照。受害者涉及上百位女星,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到童星、歌手、模特、运动员等等,扫射大半个好莱坞。
直到2017年,三个黑客才相继落网。
当时好莱坞女明星们什么反应?
比如当年仅24岁,被暴露上百张裸照的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
她率先承认照片属实,随后发言人表明立场:“这是对隐私权的侵犯,会调查核实后,进行起诉。”
詹妮弗·劳伦斯的前男友尼古拉斯·霍尔特也站出来表态,认为发生这种事件“令人震惊”,并批评“这很无耻”。
与被舆论裹挟着道歉的东亚明星不同的是,詹妮弗·劳伦斯被问到是否会写道歉信时,她坦言:“每当我要开始写时,我都会觉得愤怒,即使我真的写了,我也不知道我要为什么而道歉。”
△ 詹妮弗·劳伦斯
而且,她的生活和星途也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事件后詹妮弗·劳伦斯还得到了新男友酷玩主唱克里斯·马丁的支持。
她们面对私密照片的态度是:这是我的隐私,侵犯隐私的人在犯罪,我没有做错什么,我也不为此感到羞耻。
而事实上,照片也并未毁掉这些明星的事业。
因为大家都默认——
受害者就是受害者。
与“性”无关。
这种道德共识上的差异,《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曾提出过两种感念:
罪感文化&耻感文化。
罪感文化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 ,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
特征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比较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他们关注的是人能不能对自己的良心交代,所以罪感文化是对内的。
耻感文化则是“公认的道德标准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
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行为受外在的社会标准所规范和制约。他们关注的是我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社会标准,所以耻感文化是对外的。
因此,当私密照片和视频被泄露,这种受害者没做错,却要承受外界打量、非议的眼光的事件发生时,东西方呈现的态度便出现了区别。
西方女性受害者更多的是直面问题,寻求法律帮助,无论社会还是自己,都不会给受害者所遭受的伤害再套上羞耻的外衣。
东方女性受害者则除了要面对罪犯的伤害,还要应对外界对她所谓“贞洁”的评判,以及她自我的审视和批判。
层层目光的凝视下,对性的羞耻感便成为了一个牢牢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
你有没有想过
以后她怎么做人
当然,要厘清的是,这只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区别。
在全世界范围内,在两性问题上,女性都处于弱势地位。
那么,回到正题,女性,尤其是东方女性,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呢?
影视剧中曾有很好的示范。
《俗女养成记》,陈嘉玲月经初潮,在那个充满“月经羞耻”的文化氛围中,她的家人成功让她摆脱了耻感。
无论是阿嫲还是父母,他们从未向陈嘉玲灌输过月经是“不好”的观念,反而是教她如何积极应对。
大环境难以改变,但自己要保持清楚的认知,从善待身边的人做起。
再回到现实。
如今沸沸扬扬的讨论里,有一个声音认为“曝光这件事,对女方不好”。
作为一个纯粹的受害人,被无端曝光自己不想公之于众的隐私,当然是不好的事。
但除此不好之外,还有一个声音认为,这样的事被大众知道了,“女方完了,女方毁了”。
包括无下限的求资源,以及对女方恶意的猜测,都是笼罩在这个社会上的性耻感在作祟。
万幸。
三年前被勒索时,她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而是选择面对,报警维护自己的权益。
她是勇敢的。
但,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勇敢吗?
如果视频不是三段,而是三十段。
如果事情不是发生在一个具有完整公关团队、法律团队,以及经济资源的“明星”身上。
而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的女生身上。
她勇敢的底气在哪里?
说到底。
摆正“羞耻”,不仅仅是在保护女性,也是在保护每个有可能在舆论场上成为弱者的“我们”。
当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成为一个个体的缺陷,并滑向筹码和工具时。
这一次是性。
下一次,可能是长相,是身材,是疾病……
刀,早已悬在你我的头上。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