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圈一直都很推崇“明三代”(永乐、宣德、成化)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一直以来“盛世出好瓷”的想法占着主流位置。近2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渐渐发现原来乱世也出好瓷。

要说乱世,哪朝哪代都没有崇祯乱。这朱由检坐上了皇帝宝座,二话不说把阉党首领、祸国奸臣魏忠贤给办了,这一着还是很睿智的。话说这崇祯皇帝生来并不是皇帝的命,只不过他大哥天启皇帝死得早,没有子嗣,本着“兄终弟及”的原则,信王即皇帝位,是为崇祯。这飞来的皇冠,崇祯皇帝很是爱惜,整个封建王朝两千多年,他算是出名的勤政,但明朝还是在他手里亡了。要说他也是运气太差,别人做皇帝基本上没啥大事,碰到他偏偏连遭大灾,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连年征剿却始终未灭,后金皇太极虎视眈眈,不时袭扰,甚至一度打到北京城脚下。内忧外患不断。按理说,崇祯还是很有识人用人的才能,他所用的洪承畴、卢象升、袁崇焕,都是牛人,可惜最后死的死,降的降,只能说国运太差。


【资料图】

虽然国运太差,这青花瓷可一点也不差,可以说,精品迭出。有人说是因为隆庆开关以后,少数人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有人说晚明时期江南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文人更专注于提高生活品质,还有人说,晚明时期朝廷黑暗,党争频仍,官员无心仕途,多隐逸山林。各类手工艺的极大进步,比如明式家具、铜炉、嵌螺钿、竹刻等等,制作上精益求精,各种类互相影响、相互带动。总结起来就是:有钱了、审美高了、文人参与了、技术进步了。

崇祯青花一改嘉靖万历以来粗放的路子,尤其是文房器物的代表——笔筒,制作上文人味十足,胎釉精良、绘画细致、发色漂亮,达到了工艺与审美的巅峰。可以说,在明清历代青花笔筒里,很难找到能与匹敌的。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司马光砸缸人物故事纹青花笔筒。这件笔筒来自于Greta Millikin的收藏。克利夫兰博物馆的断代是顺治,笔者看崇祯。

先来看看正面的全图,来个初步印象:口底高相若,略为束腰。方正中带着曲线美。

口沿的特写:暗刻的缠枝花卉纹饰清晰指向崇祯。飘带云纹让人心醉神迷。

足胫部特写:双线圈内的暗刻波浪纹饰,足部的露胎线较高,这也是崇祯时期的典型。鱼鳞状秋草率意奔放而有章法,在山石后面露出脑袋的灌木,虽无枝干的描绘,却有凝聚的质感。

回到主题图案:一位看起来并未成年的丫鬟,面对着少妇,右手指向后面,似乎正陈述那边发生的事态,仿佛事态过于紧急,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只好连比带划。少妇刚刚掀开竹帘,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这是准确掌握了各个人物当时的瞬间神态。

放大欣赏。所谓“美女无肩”。时代的审美在她身上体现得很充分。长裙上面状如花蕊的笔触,聚散有度,也是崇祯时期的流行。发型相对较低平,与康熙到雍正时期逐渐转蓬松、高髻的风格区别明显。开脸一级棒,未语先笑,温文尔雅,谦恭有礼。温柔、善良、慈爱,似乎一切与女性相关的优美词语加在她身上都很贴切。身后的浓重青花点,是为了突出户牖的前后层次感,非常随意而饱含功力。

夸张的洞石造型和高矮错落的芭蕉已经有了顺治的风格,也许克利夫兰就是根据这两点定的顺治。

场景转换:咱们的主角——司马光先生出场。不,他还不算先生。虽然是孩童,应该算少年老成了。遇变不惊,确实是成大事的好料子。

中间一口大缸,溺水的小孩子只剩一只小脚丫勉强露着,确实情况非常危急。难怪上面的丫鬟吓得话都说不利索了。

与其他小孩子们六神无主、奔走呼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拿起了一块尖尖的石头,下蹲屈膝、弯腰甩臂,即将砸缸的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上角山石的的分水技法已经比较成熟了。斧劈皴的山石、率意的苔点,右边是崇祯时期非常流行的这种树的画法(有人称为合欢树),再加上青翠幽蓝的青花发色,时常使人误以为是康熙朝巅峰时期的作品。

千钧一发的紧张画面,到了这里却是云淡风轻。两位孩童,一位在放风筝另一位观战。那边沸反盈天,这边悠哉悠哉的玩乐。故事情节的安排,有跌宕起伏才好看。一边是危机,一边是童趣,你救你的,我玩我的。也许放风筝的小孩子还不知道那边正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就是没人考虑一下缸的感受。难道这缸天生就是被砸的命?

放大的细图。小孩子的身姿、动作,实在精妙。尤其是那一扭身,那专注的神态,让人不由感叹,真是童趣横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层叠的山石,一层叠一层,线条很刚很强很硬。明末清初时期流行上百年的“一大两小”“三点式”石头,在画面下方呈现。旁边加上鱼鳞状地皮,别有趣味。

山石上的苔点,浓重而融入,率意而有章法,绘画者的功力之精纯,令人叹为观止。

崇祯青花,虽然在分水技法上不如康熙“墨分五色”那么成熟,然而艺术成就极高。其高路份的青花,发色有别于其他朝代,独有自己的特色,艺术魅力无与伦比,可以说,丝毫无愧于人们的追捧。这些年,崇祯青花备受青睐和关注,而笔筒作为文人案头的器物,其制作尤为精湛,艺术水平尤其高超,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明崇祯 青花水浒传人物故事图筒瓶

明崇祯 青花香山九老图笔筒

笔筒直壁深腹,口径宽广,近底处削胎一周,形成双层台阶状底足,此为转变期瓷器典型修足方法。笔筒胎体坚实,釉色柔和,底部无釉处可见白皙胎体,宛若婴儿肌肤,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发色淡雅清新,画面以松柏、翠竹、祥云、奇石为背景,描绘九位高士于林中文会雅集,其中四人围坐于案前对弈观棋,其余五人闲坐于草地之上,或吹箫、或击板,或抚琴、或弹唱,一派悠然自在之情,尽现于其中。林间桌前还有四童子弯眉笑目,斟酒持巾,从旁伴侍。从画中人物数量及情景分析,本品所绘故事应为“香山九老图”。相传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邀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禅僧如满八位七十岁以上友人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相会结成“九老会”,饮酒赋诗,歌舞弹唱,并为每人写真画像。此举彰显诗人尊老敬老之情,对后世影响极大,被称为“香山九老”,亦称“洛中九老”、“会昌九老” 。

崇祯青花画风飘逸,色调淡雅,尤其是此时以版画为本绘制的各类人物故事最具代表性。此时器物所绘人物有别于康熙朝的雄健大气之风,更具细腻婉约之感,呈现出一种别样清新之美。因此与康窑青花一样受到世人追捧喜爱。本品胎釉、修足青花发色等方面时代特征明显,流云、草地等细节描绘方法亦为当时所独有,所绘人物姿态各异,神情生动,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其体量极硕大,目前所见同类器,罕有出其右者,且整器保存状态完好,甚为难得,颇值众藏家珍视。

明崇祯 青花祭天图筒瓶

本品侈口,束颈,肩部曲线圆滑,长直壁,平底,体量硕大,造型端正挺拔,底部露胎处可见胎质细腻洁白,紧实致密。瓶子除底部外,通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肩部和胫部有暗刻弦纹,口沿下为青花装饰倒蕉叶纹。蕉叶中茎留白,大小错落的布局都是崇祯时期典型特征。瓶腹部青花绘人物故事图,正面人物头戴梁冠,蓄长髯,身着宽袍大袖,手持笏板;身后小厮戴头巾,着短袍,手持扇;身前小厮手持伞盖,顾首回望。画面青花发色淡雅,笔意流畅,人物生动,是崇祯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品所绘人物故事题材并不多见,情节简单,仅居中这一个主要人物,手持笏板,手势显得十分虔诚,头微上扬望天。笏板为文武朝臣面见君王时所持之物,用于记录君命或旨意,或将上奏之言记录其上,以防遗忘。《礼记·玉藻》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而天子祭天时,亦手持笏板,作为礼器,有上报天庭之意。本品所绘人物衣着考究,手持笏板,昂首望天,或在行祭天之礼。

崇祯时期的瓷器风格特征显著,一般而言的几个特征是根据一件纪年为崇祯七年(1634年)的瓷器所总结的。如用一簇簇的V字形符号表示草地,在一些质量较好的器物上,为人物、马匹、树木、家具等提供支撑面。这是一个很重要而显著的特征,往往作为重要的断代依据。但这一时期的V字形地纹也大致有三种画法:其一画法为只绘V字纹,以极其细碎密集的V字纹组成地纹,V字纹下不饰渲染,此法最为耗时,需要绘制更多的V字纹,本品便是此类;其二是先渲染底色,其上再点缀V字纹,耗时少于前者,但装饰效果相近;其三只寥寥点缀几个V字纹,显得有些敷衍,一般纹饰绘制粗糙者采用此法。

本品云纹的画法也比较有特点,这一时期最常见的是括弧状云纹,根据画面要求,绘制的长度不一,主要装饰的位置分两种:其一在位于器物背面,即非主体的部分,一般绘山石、云纹漂浮其间,即表示烟云氤氲又表示山间雾瘴的感觉。其二是在画面的主体部分,一般于主体偏上的位置,绘制云纹一角,云间隐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以期增加画面的景深和装饰性。而本品选用的是团状云纹,以团曲的波浪纹为线条,勾勒一层层的云团,在线条之内浅色渲染,所呈现的云纹有一种云团的感觉,与括弧状云纹呈现出的流云和雾瘴效果不同,不仅在装饰效果上有眼前一亮的作用,还会使人觉得云团朵朵,颇具自然之趣。

衣纹的渲染技法大致有三类:其一为平涂法,以深色线条勾勒出衣物外轮廓后,内部衣纹简单勾画,其内平涂深浅不同的青花,以区分不同人物的衣着差异,本品前后小厮的衣着便采用此种渲染方式;其二为只勾勒最简单的轮廓,衣纹褶皱以渲染深重来代表,此法绘制小人物时常用;其三渲染方式类似工笔画的渲染,贴衣纹线条渲染几层,深浅不同,最适合绘制宽袍大袖,可形象的表现垂袖的层层衣褶,本品正中着宽袍大袖者的衣纹便采用此法,装饰效果极佳。

明崇祯 青花龙拜观音图净水碗

净水碗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民间较为流行的一种器皿,因内盛圣水而名。此碗唇口微侈,腹圆弧丰满,形似小缸,高圈足,圈足留有一周涩胎无釉。胎体厚重,胎体坚致细腻。釉面白中闪青,内壁施白釉,外壁以青花描绘,口沿一周绘青花花卉纹边饰,腹部通景绘青花龙拜观音图,观音面容慈祥,端坐于仙坛之上,小童侍女恭敬地站于两侧,水面上,一身着盔甲的武士站于祥云之上,手持利剑,水中老龙王面朝观音持笏板相敬,旁有龙兵持伞盖相护,周围竹影婆娑,祥云缭绕,一派仙境。笔触纤细流畅,人物神态刻画精致,青花色泽鲜丽明快。以观音为题材的净水碗还曾见于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有清康熙青花送子图净水碗,可作参考。流传至今完好的净水碗较为少见,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有明确纪年-崇祯十二年的青花净水碗,可作为此时期崇祯青花的鉴定标准,此件虽无纪年,但无论在胎质、绘工、青花发色上无一不体现着崇祯青花瓷的典型特征。配木座。

明崇祯 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筒

17世纪的瓷器上,喜画人物故事,取历史题材或元曲样本,内容丰富,耐人寻味。“天仙化人,拈花而笑”。

乃是此件筒瓶绘画题材概括之主题。其取材《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故事,穷书生张君瑞和宰相千金崔莺莺相爱,遭莺莺母反对,后莺莺母要求张生只有在得取功名做官以后才能娶莺莺,张生只能情别莺莺赴京赶考。瓷器画面上描写的正是这一离别的场面,左下方头戴唐巾的书生正是张生,其拱手与莺莺告别。画面中央莺莺手执折枝,正寄语张生,所寄话语书于张生头顶左上方,乃是“寄语吴刚休折尽,一枝晋待状元来”,影射吴刚嫦娥之恋,内容正是鼓励张生不要心灰气馁,莺莺会等着他这个状元回来的那一天。如此情愫,催人泪下。莺莺身后,仕女执扇服侍,祝愿张生早日高中,与小姐能团鸾花烛。

以《西厢记》之题材绘于瓷器之上,17世纪颇多矣。其中取其段落,表现了不同本折中的故事,且同一本折中的故事也是采取各不相同的方式以及画面内容来表现,真是千变万化,不一而同,令后人观之,煞是有趣。各个公私博物馆以及各大甩卖场上亦见此一题材之不同版本绘于各类瓷器之上,足可令人研习,做一论文解读之。此件筒瓶所述之故事已不是初段,故莺莺与张生相见时已是面目直视,眉目传情,乃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处已经摒弃了封建社会之传统观念,也不再是《西厢记》之第一折《佛殿奇逢》中所表现的莺莺“把轻罗小扇遮羞脸”的情景了。

此一筒瓶从画风上具有典型17世纪的风格,其亦隶亦楷的书体,地上有的“V”形草纹,山石边的鱼卵状叶片,半空中飘着浮云拱卫的山尖,山头上有成排的杉科塔形树,中茎留白的蕉叶纹,山石缝间的“介字点”叶片,皴染画法的山石,平行括号状的浮云以及蕉叶山石旁的椿叶点,如此诸多特点俱是典型标准器之要素。此外,其另有一特点,乃是其独有之特性,于山石旁的三处泼墨式苔点的渲染技法,乃是五代画家董源所创,明晚期在董其昌的提倡下重又流行。此种画法用于瓷器之上,是晚明初清时的时代特征,但却是异常罕见。

明崇祯 青花山水人物纹三足笔筒

本品口径宽广,底承三足,相对于平底作品,数量较少。笔筒外壁通景描绘山水人物图,青花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布局疏朗有致,山水景物起伏迭荡,纵深感极强。所绘人物寥寥数笔却可现神态,于细微处见精妙。画面中自山而下一条石径,二高士于路中闲谈,山下水面现三只小舟,舟上之人或相谈、或撑篙。绘者对远山近岸,高台楼阁,山峦的阴阳反侧,树木的疏落茂密,均描绘得出神入化。其山石采用分水皴技法,苍劲而富有气势。全作画意高远,展示出一种雅逸清幽的意境,为文人雅士案头陈设佳品。

明崇祯 青花罗汉图笔筒

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窑业制作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崇祯时期盛行在瓷器上描绘故事图,此时对国产钴料的选料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青花装饰的绘画效果。品质最好的崇祯瓷器上的青花发色要远胜于万历晚期。此件崇祯青花罗汉图笔筒,正为晚明崇祯一朝瓷器中的代表佳作。

此件笔筒呈筒状,上宽下窄,直壁微斜,端庄之中富于变化,线条洗练流畅。下承三足,底心微内凹,底部露胎,有细密弦纹。口沿及近底处暗刻纹饰装饰,白釉泛青,青花幽蓝,为明末崇祯年间瓷器的典型特点。胎体厚重,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肥润,通体以青花绘降龙伏虎罗汉故事图,画面中罗汉体态飘逸,面部丰满,镇定自若;怪石林立,水波荡漾,林木茂密;龙吟虎啸,风云变色,却已面露怯色;另有一组罗汉讲经图。整体画面受明代晚期画家丁云鹏《罗汉图》影响,绘画生动传神,深具晚明文人画绘画风格的影响,飘逸灵秀,饱含禅意。青花发色悦目,醇雅明艳,布局疏朗有致,笔触细腻,人物传神,以钴料代笔墨,渲染勾勒,极具观赏效果。明代中晚期文具创新兴盛,由商贾兴起的装饰书房的时尚风靡江南,延及宫外,因此,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其中五彩瓷、青花瓷笔筒最为流行。时至明末,瓷笔筒制作工艺更为讲究。此件青花罗汉笔筒,端庄俊逸,制作有度,绘制精湛,体现出崇祯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准与鲜明的文人意趣,置于书房案头,更添清雅。

明崇祯 青花戏曲人物图笔筒

直筒形笔筒,器形硕大。内壁施缜密的亮青釉,外壁以青花绘戏曲人物图,构图丰满,共绘有十七位人物,绘工细腻,神态生动,青花呈色青翠,上下边沿浅刻缠枝花边饰,口沿及底部无釉,是同一时期青花笔筒中的精品,亦是崇祯青花瓷器的标准器。

明崇祯 青花招贤故事筒瓶

此瓶广口外撇,束颈,肩略耸,平底微内凹,无釉。器外施白釉,釉色微有闪青。肩部及近足部分别暗刻两道弦纹。

口沿下饰以青花绘倒置蕉叶纹一周。蕉叶纹为这一时期常见纹饰,崇祯时代大多较为写实。

瓶身主体为青花绘招贤故事,画面山侧桥边有一似朝廷官员双手捧卷,官员身后有执旗幡侍从及执仪仗用兵器站立的三名侍从,官轿在山石掩映下露出顶部一角,足见勾画布局的祥实细致。官员恭对迎面站立双手作揖者,后者身后还有两头水牛,应为耕作的农夫。从画面看,应为朝廷官员奉皇命宣召有才能之士入朝为官的场景。此瓶绘制手法细腻娴熟,以青花勾勒的山石坚硬苍劲,填以浓淡不同的青花,对比强烈;两头水牛一大一小,身姿健硕,意态闲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古代许多文人士大夫的入仕理想,亦是求贤求能、礼贤下士的治世明君所为,寄托了高洁美好的政治理想。

明崇祯 青花高唐梦人物故事图案缸

本品唇口,颈部微束,圆弧腹,平底微内凹。底部露胎处可见胎体细腻洁白,致密紧实。缸外壁以青花绘高唐梦人物故事图,画面中一人趴伏几案之上,右侧有小童立侍。此人头顶飞出云气,是为梦境,其中四位仕女两两相对而立。画面另一侧绘竹林、蕉叶、山石,笔触纤细,描绘自然,搭配优雅的青花发色,一派人间仙境。

本品纹饰中男子趴伏几案而眠,头顶生梦,梦中现女子等细节都可将故事定位为《高唐梦》。《高唐梦》典出《昭明文选》卷十九之《高唐赋》,讲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王问为何气,宋玉答为朝云,又问何为朝云,才引出一段高唐梦。按宋玉所言,昔日先王(即楚怀王)游高唐,昼而眠,梦见妇人说其为巫山女,高唐之客,听说王游高唐,愿为枕席。怀王临幸后,为其立庙,号为“朝云”。高唐梦此后用来比喻男女邂逅,“巫山云雨”一词即由此而来。明代杂剧作家汪道昆创作《大雅堂乐府》,其中收录《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四个故事,将风流韵事改为杂剧,传达了当时文人的一种雅兴和情调。本衙藏板《精绘绣像名家杂剧》中第一卷便为高唐梦,情节与《昭明文选》相类,所绘版画插图更是与本品十分相似,可知其中趴伏酣睡者为楚怀王,梦中女子居中者当为巫山神女。

本品所绘巫山云雨的故事脱胎于杂剧版画,但人物的形象、衣着都是典型的崇祯时期画法。由于器型限制,云梦之台也换由亭阁栏杆来表示。这种风流题材在明代被改编为杂剧,又在晚明绘制于瓷器之上,作为案头雅玩置于书房之中,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一种风雅情趣。

明崇祯 青花人物纹莲子罐

此罐青花发色鲜艳,所绘场景人物众多,经查证,乃是“丙吉问牛喘”的故事。据《汉书·丙吉传》记载: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有一次外出视察民情,正遇上因为皇帝外出要清除道路,驱赶行人而导致伤亡,丙吉从旁经过却视若无睹。随从的官员信中诧异,却不敢多问。过不多久,一个农夫赶着牛从道路上经过,这头牛喘着粗气,舌头伸在外面。丙吉见此情景,突然停下脚步,派侍卫上前拦住农夫,询问原由。随行官员对于宰相的行为很是不解,堂堂一个宰相,对于人命观天的大事置之不理,却去关心一头牛的气喘,岂不是本末倒置吗?丙吉解释说:“人员伤亡事件本属地方官管辖,我身为丞相,不能越俎代庖。可是现在明明春天,牛却好像酷暑一样热得喘不过气来,这恐怕是时令失调的征兆。气候反常恐有大灾。我作为朝廷百官之首,确保国家风调雨顺,使老百姓免受天灾之苦是我职责所在,又岂可不问?”一番话让众人心悦诚服。

《问喘图》的题材向来特别为朝廷所看重,因为它形象地再现了一段为政风范的佳话。多才多艺的大明宣宗皇帝就曾赋诗《题丙吉问喘图》:“为相忧民世已稀,阴阳燮理几人知。只今侧席求良辅,会有仁贤慰所思。”求贤若渴的心思溢于言表。

此件莲子罐上《问喘图》之人物构成要素齐备,只是随着时代之变迁,图画之场景、人物会略有变化,每个画画之人也会加进自己的臆想与发挥,但图画之主题不变。

上海博物馆所藏一件明崇祯的青花山水人物图缸亦是此一主题纹饰,可与兹比较。

明崇祯 青花人物故事图瓶 (一对)

瓶口微撇,长颈,圆腹,圈足。颈部上绘郁金香,肩部一圈雏菊纹,腹部绘人物故事图。瓶身及底座均另外配鎏金装饰,透出浓重的西方风情。人物绘画生动形象,绘画技巧和风格具有典型的崇祯时期的特色,如V字型的草地,多层次的山石,用于分隔画面的云、石以及天空的一轮明月。如此明末瓷器佳作,值得珍藏。

明崇祯 青花送子图大笔筒

本品直口直壁,腰部微内收,平底,近底处修胎规整,从底胎可见胎色洁白,胎质紧实。笔筒除底部外均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口沿下及胫部暗刻弦纹,口沿下两道弦纹间暗刻双层波浪,间以云纹。腹部以青花通景绘仙人送子人物故事图,画面正中一人着宽袍大袖,双手相合,手持笏版,身后兵丁分持大刀、伞盖护卫,可显示其身份高贵,但姿态却呈谦卑之状。与其相对,有一仙人腾云而降,仙人长髯,装扮朴素,怀中抱一小婴,作呈递之姿。画面背景云雾缭绕间一角凭栏,山石嶙峋,雾气昭昭。关于送子仙人,最为著名者莫过张仙:张仙为五代时期的一位四川道士,名张远霄,人称送子张仙,擅长弹弓绝技,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此神来源说法颇多。据《续文献通考》记载“张仙可为人消灾避邪且助人得子。”而《金台纪闻》记载“世所传张仙像者,乃蜀王孟昶挟弹图也。”《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张仙还有以弹弓逐打凶神“天狗”,保护世人生儿育女的能力。民间流传的《桃园明圣经》则认为张仙奉天帝指派为关帝君的属神。本品所绘送子仙人虽无显著特征可指证其确为张仙,但送子张仙之名在民间流传甚广,关于张仙的各类塑像、画像资料较为丰富,故而可以推测本品所绘仙人有很大可能就是送子张仙。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                        再走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