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心里特别喜欢那些有自己嗜好并且沉浸其中的人。比如,隆冬,大雪,群山苍茫,独自一步一个脚印登山,踏遍周边所有的山头;比如,春夏,秋冬,旷野无边,一有空就去找寻植物,叫得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认得出每一种植物的习性;比如,特别爱吃,知道每一条小街、每一个犄角旮旯里的好馆子,知道哪里的厨师在菜品中倾注了最多心血。
他们有自己沉浸的世界,这个世界光彩斑斓,和外面灰暗的世界截然不同。其实是喜欢他们的能力,他们有一种将深情灌注到某一特定领域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灰暗闪出光芒。
所以对于《鱼之子》,虽然有不同的评价,我却非常喜欢:一个叫宫仔的小孩,从小喜欢鱼,看鱼,画鱼,说到鱼的时候必用敬称,最爱去的是水族馆,收藏了很多鱼类标本,当然,养了很多的鱼,对未来的愿望是成为一位“鱼博士”。影片拍得非常松弛,从宫仔小时候一直拍到成年。每个阶段都有非常好玩的事情发生。当然这些好玩的事情,都是因为宫仔对鱼的痴迷。
小学阶段最好玩的事,是小朋友经过一个路口时,会碰到一个戴着鱼形帽子的奇奇怪怪的“咕咕叔叔”,见到咕咕叔叔的时候一定要藏好大拇指,因为如果大拇指被看到,就会被咕咕叔叔抓走做成鱼标本。中学阶段最好玩的事,是一帮小混混来找宫仔事儿,宫仔依然专心钓鱼,结果小混混们挑事不成,还和宫仔成了朋友。小混混这一段,拍得非常搞笑,不少细节让人忍俊不禁。到了成年以后,有了生存的压力了,世界不再那么有趣了,但是宫仔似乎没有变得成熟,眼光依然清澈单纯,从找不到工作到多次打工不成,宫仔最终因为自己的爱好,成了“对鱼无所不知的插画家”。
这当然是一个“光明的结尾”,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事的宫仔或许会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但其实生活中也一定有很多这样的“光明的结尾”。而影片把这种“光明”呈现得温暖而动人。最令人动容的,是中学时混混中的“首领”在街上认出宫仔后,把她带到了寿司店,而寿司店正是当年的另一个混混“剃刀粉”开的。“剃刀粉”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吃的寿司?因为当年在海边品尝了宫仔的手艺,被美味彻底征服了,所以一毕业就去学做寿司了。
仿佛宫仔澄澈的眼睛照亮了周围所有人的善良。但其实,宫仔之所以能够如此沉浸到自己对鱼的热爱之中,与妈妈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爸爸觉得“这个孩子只知道喜欢鱼,会不会和别人不一样啊”的时候,妈妈觉得“这样就挺好”。甚至在老师把妈妈叫到学校,让妈妈督促宫仔加强学习的时候,妈妈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有的人成绩好,有的人成绩不好,这样不也挺好的吗?要是所有人的成绩都挺好,那不就成机器人了吗?”所以当最后,妈妈年岁日增时跟宫仔说出一句“其实妈妈不喜欢鱼”的时候,就尤其令人感动。那种对孩子的无条件的呵护,能透过画面,一直温暖到人心里去。
所以看《鱼之子》,会觉得特别治愈。冲田修一果然是治愈系的大导演。把一个“问题少年”拍得如此温暖,在给人绵长感动的同时,又让人生出无限遐思。
想起来刚刚看过的冯骥才《俗世奇人:新增本》中的一篇《秦六枝》。“秦六枝”得名于从小爱画画,年轻时能画好六种枝叶,但家里没钱养活他画画,“他身上这点才气打小就给憋住了”,他只好跟着花匠父亲,把心里的画放进了园艺之中。父子俩给一个大户人家当花匠,六枝懂画,懂园林,人自负,可是不能违抗主家,只能顺从主家,心里不舒服,禁不住跟父亲说:“说什么我将来也得给自己造个园子,准是天下第一。”父亲骂他:“天津城里有几个爷造得起园子?你敢说这狂话?”后来六枝有机会独自给主家守个小院,就真的造出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园子。园子造好之后六枝引父亲秦老大来看,“秦老大突然看到一幅绝美的山水园林的通景立在面前!只见层层峰峦、怪石崚嶒、巉岩绝壁,还有重重密林、竹木竞茂、蒙络摇缀。再往纵深一看,中有沟壑,似可步入。不知不觉间,秦老大已经被六枝引入院中,过一道三步小桥,桥有石栏,桥下有水,水中有鱼,怡然游弋。桥头一洞口,洞上藤蔓垂拂,洞畔花枝遮翳;涧流清浅,绿苔肥厚,这淙淙水流从何来?六枝引父亲穿过石洞。洞虽小,极尽曲折;路不长,婉转萦回。待走出石洞,人已在高处,完全另一番景象;再拾级而上,处处巧思,许多兴致。秦老大看见一块石笋后边有个木头亭子,两边竹篁相衬,头上梧桐覆盖,坐在其中,别有情味,再看,这巨大的梧桐竟是从邻居院中伸过来的!”
秦老大的感慨是:“当爹的最不该小看了儿子!”然而小说和电影不同,秦六枝的园子虽然备受欢迎,甚至成了主家待客的绝佳去处,但“三年后庚子变乱,英国人的一颗炮弹落到了半亩园中,成了一堆野石乱木。秦老大一家只能逃回上虞老家。但这一走,从此音信全无”。
读完这个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其实秦六枝和宫仔多么像啊,他们都有自己痴迷的世界,可是他们的命运,又是多么不同。
原标题:那么,就让我们坚持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吧
值班主任:李欢
作者:钱欢青
责任编辑: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