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作品引入内地影视化之后,总是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等等,口碑都一言难尽。
如今,他的一部女性题材作品也被“本土化”了,《这就是回廊亭》。
(相关资料图)
电影的布景灯光,拍摄手法,包括演员们的演技都堪称优秀,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改善故事的单薄。
首先要说一下,东野的作品想要成功影视化,难度是很大的。
首先,是故事背景,文化方面的差异。
东野是58年的生人,他早期的优秀作品,基本都集中在上世纪末。
比如,85年的《放学后》,99年的《秘密》,97年的《白夜行》等等。
东野的作品风格鲜明,将悬疑和案件完美结合,反映出日本充满矛盾的现实状况和个人生存状况。
而这些东西,传入到了中国之后,想要成功影视化,犹如拿上了一把双刃剑。
首先影视剧是充满热度的,但是一旦改编不当,就会两败俱伤。
他的作品,多为表现人性的恶。
他之前也说过,“人性的独白、社会的炎凉,这些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
作品中的人物犯罪,方式只是其中之一。
东野的大部分笔墨,都在集中探讨人性,即他们走上犯罪之路的缘由。
人性的隐恶与救赎,是他永恒的主题。
很多日本读者喜欢东野,并不仅仅因为小说的细致推理,更重要的是作者文章中的时代情怀。
“慰藉卑微者饱受死亡威胁的灵魂”,很多人从那个时代走过,能够引起观众们的共鸣,这些是很难“本土化”的。
《回廊亭》是东野圭吾作品中,极少地展现“女性复仇”的故事。
这部作品原著评分并不是很高,是他转型时期的一部作品。
一个企业家去世,围绕着他的遗产问题,回廊亭旅店展开了明争暗斗。
每一个人都心怀叵测。
女主角枝梨子帮助企业家寻找私生子来继承财产,却和这个私生子有了一段感情。
最终,私生子火灾中丧生,而女主角死里逃生,变成了另外一种身份。
原著的描写太过于黑暗,如果按照这样拍摄,就一定过不了审。
所以,内地化需要展现人性温暖和善良的一面。
于是,剧情就做了相应的调整,私生子杜宇的动机被削弱,他的狠戾也得做了和谐。
女主角是他的棋子,但是电影中改成了“不在他的预料”之中。
包括最后,女主角说,只要有一束光,自己就会前行,也是对于人性美的肯定。
电影看起来“温和”了不少,却失去了原来的味儿。
剧情难以本土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电影的运镜,美术等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古色古香的别墅院子,幽深的竹林掩映的回廊亭,冷色调的布景,衬托出每个人物的诡异和神秘,悬疑氛围很浓。
在电影前半段,就安排了很多的高能情节,一部悬疑片,硬生生让人看得后背发凉,很阴森。
任素汐,刘敏涛两人的出色演绎,也让角色深入人心。
这两年的电影银幕,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主角,很少见到双女主的。
任素汐穿着的素色衬衣,刘敏涛的深色旗袍,端庄之下暗藏汹涌,两人为爱复仇的较量,也很有看点。
然而,一切的表现方式,最终都是为了故事而服务的,前面的神神秘秘,后面却很赶很仓促。
电影中的逻辑漏洞和作案动机,也是漏洞很多的。
最明显的就是魔改过多,人物动机很牵强。
刘敏涛扮演的林珍惠,根据她的讲述,她酝酿了20年的复仇,是因为儿子被遗弃,死在了孤儿院。
这一点没有问题,是一个绝望的母亲为孩子讨回公道的故事,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而,到了后来,她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没有死,那为什么还要复仇呢。
费尽心思,换DNA报告,让孩子继承财产,复仇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电影最前面的转移尸体过程,警察敲门检查防火,几个人把警察糊弄得团团转,也太过于夸张了。
纨绔子弟被锁到了房子里。
“身经百战”的林家儿子和媳妇立马就慌了,到处找钥匙,也缺乏逻辑常识了。
第三,萱萱的工具人人设,和后面的剧情完全割裂。
悬疑电影,浪费镜头和情节应该是很少的,而萱萱的一系列行为,包括她的死亡,和后来的“为爱复仇”主题有什么关联呢?
很明显,单薄的,逻辑不能自洽的叙事,实在难以撑得起这部电影的体量。
开分应该在6.5分左右,可惜了一流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