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是金庸诞辰99周年的日子。由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驻沪办)与上海电影博物馆合办的“光影江湖—金庸电影宇宙”大师影展,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揭幕。

本次电影展以著名报人和作家查良镛博士(笔名金庸)为主题,精选八部金庸经典电影,向这位文坛才子致敬。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是一位作家,金庸还是一个地道的电影人。开幕当日,他以林欢为笔名,作为编剧的电影处女作《绝代佳人》在上海电影博物馆进行展映。


(资料图片)

影展海报

8部影片串联港影记忆

金庸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曾求学于上海,并于1948年去到香港。他自1953年起以“林欢”为笔名参与电影编剧工作,1955年起以笔名“金庸”撰写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大受欢迎,其后他的作品陆续面世,至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共创作了15部脍炙人口、风靡全球的作品。金庸的作品塑造出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陪伴几代人成长。他的作品对香港过去数十年流行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金庸

本次电影展选映金庸以笔名“林欢”为夏梦量身打造的编剧首作《绝代佳人》(1953)、与胡小峰联合执导的越剧电影《王老虎抢亲》(1960),以及以金庸小说为蓝本的《射雕英雄传》(上/下集)(1958-1959)、《射雕英雄传》(1977)、《倚天屠龙记》(1978)、《书剑恩仇录》(1987)、《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1992)和《鹿鼎记》(1992)等八部经典影片,贯穿1950至1990年代,横跨香港电影发展的各阶段,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佳作,也是全面反映香港电影的最佳写照。

即日起至3月19日,本次影展展映的八部影片,将于上海百丽宫影城(长宁来福士店)和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各放映一轮。

“举办金庸电影展,除了是宣扬香港的电影的流行文化以外,也是特别为了缅怀这一位为香港的流行文化跟电影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报人和小说家。”驻沪办主任蔡亮这样形容本次影展举办的初衷。“金庸为整个香港的流行文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此次选择的8部影片中,有金庸作为编剧、导演的《绝代佳人》和《王老虎抢亲》,也有他耳熟能详的小说改编作品,我们希望借由他的电影作为一个媒介来推广香港的文化。”

金庸编剧处女作罕见放映

当日放映的金庸编剧处女作《绝代佳人》,讲述了战国时期夏梦饰演的赵国流亡女如姬,为解家国之围,忍辱负重,侍奉魏王最终舍生取义的故事。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后来金庸许多文学作品中的精神一脉相承。

《绝代佳人》海报

在电影学者石川看来,金庸虽然是一位香港作家,但在他的作品中,大量的故事都是以内地为背景的,“无形当中,他把当时受殖民统治的香港,跟内地连接起来了。里面的中国人的做派、衣食住行,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小说,还是他的电影,都为当时受殖民统治的香港当地人,提供了一种中国的想象和中国的记忆,这对于维系华人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身份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光影江湖—金庸电影宇宙”大师影展揭幕

作为被改编作品最多的小说家之一,自从金庸开始写小说以后,他的作品就在不断被搬上大小银幕,也将几代明星推向职业生涯的巅峰。“大众可能比较熟悉的,是199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黄金时代以后的那些电影,实际上它有一个历史纵深,可以从中看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的历程。”石川认为,此次开幕影片是个非常好的机会,让珍贵难得一见的经典老片能够和上海的观众见面。“这部电影是金庸专门为夏梦写的,1950年代刚拍好的时候在上海有过放映,当时的观众为追捧这部电影‘三日未夜’,当然有点夸张,但说要排队三天三夜买票,就说明当时上海的观众对香港电影是非常欢迎的。”

《绝代佳人》映后论坛上,同济大学老师汤惟杰、华东师范大学老师毛尖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宇平共同探讨金庸的学术影响力,以及改编自金庸小说的影视作品的影史地位和美学特色。

毛尖回忆自己年轻时初次接触金庸的小说,“感觉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类型的文学作品,有武侠的英雄情怀,也有很多爱情的比重,同时满足人们对神话和童话的渴望。”

汤惟杰、毛尖、王宇平在映后论坛上漫谈金庸的电影宇宙

对金庸颇有研究的王宇平介绍了金庸以不同笔名发表电影评论的特色,还谈到金庸会自己对自己发起纸上论战的趣闻轶事。汤惟杰注意到《绝代佳人》中夏梦头顶纱帽的造型,与同时代黑泽明电影中《罗生门》中的女性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以窥见当时“东亚电影间的元素流动”,而同时影片中夏梦独特的口音,“也是当时沪港电影双城记的印记。”

此次放映的片单中,许多电影堪称港片的经典记忆。《笑傲江湖》系列被毛尖列为自己最爱的金庸改编。曾被改编为无数经典,填满几代人记忆的金庸作品,今天虽然依然有不少网大、网剧方面的改编,但口碑和影响力都无法复刻曾经印象中的经典。对此,身为电影学者的石川谈到,金庸作品改编的盛行,与香港整体类型电影的发展密不可分。“电影有一个类型的轮替,金庸它作为一种经典的题材,过几年可能还回来,或许还要等一个契机。功夫片、武侠片,是中国电影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最独特的类型,我们也希望,它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够一直保存下去、维系下去,金庸的小说它显然就是为这种类型的延续提供了一种题材的支撑。过去他的小说,不管是拍电影还是拍电视剧,都会捧红一批新人。也许下一个甄子丹出现的时候,可能金庸又会迎来新一轮风靡。”

以影展为契机促进沪港文化交流

去年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上海成功举办“金庸展”,广受上海和华东地区市民的热烈欢迎,社会反馈非常正面,充分反映内地民众对金庸作品的喜爱,对促进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驻沪办主任蔡亮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以金庸为主题的电影展是“金庸展”的扩展项目,旨在从更多角度介绍金庸的成就,带领民众深入认识金庸的作品。同时,今年是沪港合作会议机制成立20周年,她期待电影展在今年的沪港合作系列活动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时间,香港刚刚从疫情的艰难时期走出来,我们也希望向全世界向内地进一步推广和宣传,香港回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希望大家可以来光顾香港。”

驻沪办主任蔡亮致辞

“电影作为香港文化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行业和媒介,特区政府一直以来的运营和扶持力度都很大。”蔡亮谈到,从2005年至今,特区政府投入到超过15亿港元在电影发展基金里,用于人才培训、电影制作、市场发行等方面,“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可以到电影院,看到不同层面发行的电影。”同时,蔡亮还介绍,去年11月开始,特区政府颁布了两项跟电影相关的政策,以期进一步提升港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不光是在内地,我们希望这个层面更大一些,一些跟亚洲市场相关的电影制作都会有一些资金的服务扶持。”

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亦表示,近十年来,上海电影集团始终坚持推动沪港电影文化交流。在电影博物馆中,《孔夫子》《假凤虚凰》等一批电影从香港回归,也曾和香港电影资料馆曾携手举办“光影双城—旗袍及电影海报特展”。“在这里,上海和香港共同承担起保护电影文化遗产、促进沪港电影交流的责任和使命。金庸影展又是一件兼具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大事。上影希望定格光影亲缘,持续连接沪港两地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共同促进沪港文化的大繁荣,用电影为两地的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

此外,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本次影展中的展映影片,早在2月25日,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龚艳受邀举办导赏讲座《从片场到边疆:1970-1980年代金庸电影改编》,讲述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为金庸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了新视野,实现江湖、家国、英雄的再叙述。3月4日,王宇平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开展题为《Your friend:影人金庸》的讲座,漫谈金庸以意为“Your friend”的笔名姚馥兰撰写影评的经历。

排片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