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杨雯珺 剪辑/杨雯珺 姚抒廷):不久前,《流浪地球2》摄影指导刘寅公开了电影拍摄的全流程及相关技术总结,将每个部门、环节的经验汇总为一套详细的“技术手册”。刘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了其分享制作经验的初衷:鼓励影视工作者相互交流、讨论,以摸索出反哺整个影视行业的“标准流程”。
事实上,“标准化”和“分工”一直是电影工业化的关键词,而《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又是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之路的生动实践。刘寅此次分享《流浪地球2》的工业化流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电影走向“标准化”“工业化”的一个侧面。
对此,央视网记者专访《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摄影指导刘寅,了解他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看法。刘寅认为,中国电影工业化不仅需要工业的支撑,也需要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市场和国情的电影制作流程、工作方式。
(相关资料图)
“中国制造”如何助力电影的大制作?
刘寅:制作《流浪地球1》的时候几乎没有工业化支撑,故事里边特殊载具的设计、车辆等都是我们的美术团队和导演一起想象设计出来的。一些衣着类的内容,例如高科技的、未来感的衣着也是找国外的团队打样设计后,我们再复制的结果。到了《流浪地球2》的时候就不太一样了,电影里UEG(地球联合政府)基地里的车辆、无人驾驶的车辆都是徐工集团已经有的成品,美术团队将成品在原有基础上把结构、外观简单改装一下,就可以用到片子里面。
对于我们摄影或者灯光这种技术部门来说,一定也需要有工业的支撑才能走得更快。比如我们想实现一些机械的改装,现在有了3D打印和数控机床技术,都可以实现。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放到现在,相对来说,只要有精心的设计,都是可以去实现的。
中国电影独特的竞争力在哪里?
刘寅:我不觉得中国电影商业化比美国大片差。中国电影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注重一些情感、意境的表达,而不像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大家看完过瘾后就结束了,没有太深的感受。可能因为电影发展比我们早,国外电影的思维逻辑确实比我们要开放很多,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瞬息全宇宙》,它整个的视觉形式也是一个很新颖的东西。
中国电影不太一样的是,比如早期的许多著名影片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的情感的表达,也有很多靠意境手段积累的视听语言。当然一些技术手段上可能是我们在跟人家学习,但是电影的本质的东西,我从来都没有觉得中国电影要比别人差。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未来向何处去?
刘寅:我觉得还是要很理性地去考虑工业化。我们老是借鉴好莱坞的标准工业化的电影制作流程。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分工特别细,拿灯光部门举例,它的灯头和灯腿可能都不是一个部门去管理。灯头是一个部门管,灯腿和电线是另外一个部门管,把一个我觉得很简单的事变得特别复杂。所以这种模式很难说就能百分之百地提高或者加快我们的电影制作效率。
工业化体系的发展对电影制作一定是有好处的,但也不必严格地追求西方现有的工业化体系,还是需要寻找一个更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工作流程,去提高国内市场中大部分影片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原标题:《流浪地球》系列摄影指导刘寅:我没觉得中国电影比别人差
值班主任:李欢
责任编辑:鞠月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