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即将迎来史上最严重的好莱坞荒。
【资料图】
不是因为质量。
而是因为好莱坞的编剧们,纷纷撂挑子不干了。
5月2日。
因为和电影电视制作人联盟(AMPTP)薪资谈判破裂(每年4.29亿美元的诉求只获得8600万美元的许诺),以美国剧作家协会(WGA)为首的整整11500名编剧走上街头。
他们选择了罢工。
要求好莱坞正视编剧的地位,肯定自己的劳动成果——
“给钱,给钱,给钱!”
△ 人群高喊口号“No Contract,No Script!”(不签约,不供稿)
很显然。
“为爱发电”、“996”、“无偿加班”等特色手段,不适用于产业高度成熟的好莱坞。
对编剧们而言。
职场是适者生存,却不是削足适履。
他们不是不想“卷”。
而是想证明自身行业地位,证明那些每年替奈飞、亚马逊、苹果、迪士尼、华纳、派拉蒙等影视巨头创收上千亿的优质剧本,值得一笔可观而优渥的酬劳。
毕竟。
作为影视业最核心的创作者。
编剧这一行业。
不该,却实打实被忽略了太久。
01
罢工意味着什么
提起“好莱坞编剧罢工”,很多人会下意识抛出一句嘲讽:
“这几年你们上过班吗?”
这么轻飘飘的所谓“看透本质”得诘问,就仿佛能把近年好莱坞原创剧本的匮乏,全部甩锅给编剧。
但如果我们列出支持罢工的名单。
可能你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这其中有导演——
《新蝙蝠侠》导演马特·里夫斯支持编剧罢工。
诺兰兄弟和J·J·艾布拉姆斯,也扛着标语走上街头。
这其中有演员——
比如《神盾局特工》主演克拉克·格雷格。
以及已经71岁高龄的弗兰西丝·费舍。
更多的则是编剧——
《成瘾剂量》(9.4)编剧丹尼·斯特朗;《美国犯罪故事》(8.7)编剧斯科特·亚历山大;《天使在美国》(9.3)以及提名今年奥斯卡的《造梦之家》编剧托尼·库什纳。
以及神剧《权力的游戏》的原作者和编剧——乔治·马丁。
等等等等。
为什么?
因为他们争取的,是一种最基本的,合理的待遇——
加班,就得给加班费。
本来在疫情期间,好莱坞的拍摄模式对剧组成员极不友好。
所有人在片场都只能分批进入,大大压缩了每个工种的平均工作时间。
然而由于制片公司给到剧组的压力——
他们不会管整个拍摄团队的成员有没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只要求按时给到新的成片。
这也就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加班现象。
当然,特殊时期特殊对待。
编剧们也没多说什么。
而在疫情局势有所好转后。
奈飞等流媒体的大范围流行让电视节目、电视剧等创作模式下的作品生存空间被倾轧。
再加上通货膨胀和制片公司对预算的控制。
编剧们的生存压力日趋严重。
一份来自美国剧作家协会的数据统计显示:
今年好莱坞编剧们的收入相比过去,平均下降了23%。
△ 美国剧作家协会官网推文《编剧们撑不住了》
乖乖。
如果说近几年好莱坞是困难模式,那么编剧们的生存处境就是地狱模式。
一位叫做阿曼达的特约撰稿人说:
“奈飞等流媒体制作模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剧作环境,编剧们根本找不到稳定、高薪的收入来源。”
“对于传统的电视剧,编剧的工作周期常常是半年、一年甚至更久。一份剧组工作可以养活一个家庭。
但前几天,我的同行朋友说她的上一份工作只持续了四周。”
不信?
眼见为实。
5月7日,一名叫做瓦伦蒂诺的编剧(代表作《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在推特上公布了自己的薪酬支票。
两集美剧的工作量,到她手里的分成只有3美分。
许多人都嚷嚷,好莱坞产不出好东西了。
但对编剧们而言,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心思写稿(Sir真的懂)。
于是,他们没有像我们一样,走上“卷”下去的“康庄大道”——
拿最少的钱干最多的活。
而是联合起来要求给予合理的待遇。
所谓罢工。
不过是大家冒着饿肚子的风险,在枪打出头鸟环境下的无奈之举罢了。
结果会如何Sir不知道。
但可以作为参考的是,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好莱坞第一次编剧罢工了。
1988年和2007年,就分别发生过两次。
那两次的结果呢?
在1988年那次,好莱坞编剧罢工持续了153天,导致许多电视剧停播、综艺换挡,美国影视娱乐行业直接损失了5亿美元。
而在2007年那会儿。
影响力更大。
根据国家公共电台NPR报告,罢工使好莱坞损失了大约15亿美元、近4万个工作岗位,《绝命毒师》因为罢工潮剧本直线下滑(第一季被砍到7集),DC的正义联盟计划也因为罢工潮被搁置。
虽说在此之后编剧协会赢得了对流媒体的管制,并重新划分了分成。
但罢工本身所带来的亏损,却是怎么都弥补不回来的。
这一次。
按乔治·马丁在个人博客中说的那样:“会是一场持久战。”
不仅规模空前。
且很大可能会比前两次辐射面更广,时间更长。
△ 2007那场持续了一百天
编剧们走上街头。
临时放弃收入。
拿出压箱底的筹码向世人施压。
说白了。
你们惹谁不好,非惹编剧干嘛——
《怪奇物语》:“给钱,不然让最终季的史蒂夫没有好下场”。
《权力的游戏》:“(威胁)凛冬将至”。
《继承之战》:“合理的薪酬合同,不然我们就剧透第四季!”
更有编剧拿出中止拍摄,但豆瓣1.5w人想看的《人生切割术》第二季。
高喊口号——
我们写了《人生切割术》没错
但我们不是在剧的世界里!
目前,全美编剧协会官网将“罢工”版块在首页置顶。
Sir简单统计了一下。
截至发稿,好莱坞受罢工潮影响的剧集/电影/综艺有:
《权力的游戏》前传、《怪奇物语最终季》《人生切割术第二季》《新刀锋战士》《小学风云第三季》《黄蜂第二季》《绝望写手第二季》《指环王:力量之戒第二季》《夜间法庭》《眼镜蛇第六季》《大嘴巴第七季》《鸡毛秀》《深夜秀》……
据《好莱坞报道》预测。
这一次罢工造成的经济损失,预计超过100亿美元。
但编剧们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既然饭碗都被影视协会一脚踢翻,便也顾不得什么体面不体面。
现在的日落大道上。
他们的声音空前一致:
Knives Out, Pens down(利刃出鞘,投笔从“戎”)。
02
不仅仅是他们
编剧这行当然不止好莱坞水深火热。
反观国内。
上个月,《长月烬明》的编剧发微博称阻止不了剧本被改。
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控诉——
而时间再往前推半个月。
《他是谁》编剧吴迪也发文,表示从8.2掉到6.3的烂尾部分和自己无关。
始作俑者也被点名。
“期待您将来自己的大作早日面世。”
而如果再往前倒带。
类似场景则会像万花筒般四散——从一个相似的中心点开始,就能扩写成千奇百怪、五光十色的具象案例。
比如去年,《三体》编剧署名大战。
真正沉下心来创作的编剧被排到第八。
而排在第二名的总编剧,则被扒出同年三月刚刚才从脱产班毕业。
而前年《司藤》作者上微博发小作文。
控诉剧方“魔改”原著,要求作者享有剧本编审权。
随即,原著vs编剧的大战一炮打响。
《太子妃升职记》的编剧出来反驳:
“外行指导内行,谁都能来提意见。你永远不知道最终的播出剧情离编剧的终稿剧本差了多远。”
而《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原作者紫金陈则表示:
“如果一部剧只是剧情不行的话,第一责任人肯定是编剧,第二是导演和制片人,剧本是他们通过的,其他人都是无关的。编剧有时会把剧本差归咎到各方人马的创作干预,说句得罪人的话,真正的好剧本,各方看了都会觉得好,某一方想魔改,其他方也不会同意,谁都想提点意见的剧本,也就那样吧”。
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何不食肉糜”、“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回复从八方涌来。
各方编剧从业者纷纷下场,最终逼得紫金陈删微博道歉。
由此可见。
国内编剧的生态现状怎样,咱们心里多多少少都带点数。
那么对比好莱坞此刻如火如荼的罢工大潮。
疑问,也油然而生:
到底编剧在影视行业应该享有什么样的地位?
为什么国产剧的编剧不能像国外的编剧一样。
靠笔杆子说话,靠作品走向说话,靠自己对剧情的绝对把控权说话?
对于一部剧作来说,编剧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
但不知道为何。
在我们所熟知的影视生态圈内,编剧似乎总被默认为优化调整、甚至是牺牲的那一方。
《北爱》的编剧李亚玲就曾说过:“编剧比明星更容易遭到不公正的对待。”
《士兵突击》兰晓龙也说:
现在搞影视剧的那些有话语权的,都不懂影视剧,还是拿做生意的那一套来套。
他们就只会去考虑看得到的成本,什么卡司、IP,甚至服化道,因为这些是他们看得见的。
编剧他们就看不见。
他们觉得编剧就是把原著变成演员说的话就行了。
△ 李亚玲微博截图
为什么?
因为对观众们来说,影视行业如雷贯耳的大多都是导演和演员。
编剧除了黑历史那几个,几乎没有人能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这也就导致了无论是圈内圈外,编剧在系统里都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一方面是创作的核心。
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普遍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
当一个行业奉行着流量经济的时候,剧本本身就会开始边缘化了。
没有什么剧本是不能“吹捧”的。
这也就导致了,没有什么编剧,是可以拥有话语权的。
于是好莱坞罢工潮一起。
Sir不禁想起知乎上的那个问题——
而下面的高赞回答是。
因为国内没有编剧工会。
相比好莱坞那种大小编剧都可以进工会受保障的“体制内环境”,国内的相关从业者只有“各扫门前雪”。
且编剧这一行鱼龙混杂,也不需要什么凭证资格。
加上掺杂太多利益因素,又没有专门的第三方介入。
有时候导演、制片甚至某些演员都能上手改剧本。
虽然也有改的好的——
陈道明他中间改了一些词
他确实是比我的那个剧本更好
但其他情况下。
往往是导演为了省时间、压戏份,或是演员为了台词符合口癖,甚至是不愿意背诵太过复杂的台词而选择插手剧本。
这样一来。
所谓的“烂剧”、“烂片”又都归咎到编剧头上,属实是锅从天上来。
除了某些身兼导演或制片的王牌编剧(比如琼瑶):
大部分的编剧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于是恶性循环。
相较于好莱坞,在内娱没有工会、没有资本便意味着没有选择。
——编剧们不是不想罢工。
但苦于没有靠山,没有底气。
于是剩下的。
只有在内卷的道路上求一个生存。
只有在无穷无尽的撕扯,与漫漫的维权之路上,独自讲述着并没有多少人关心的真相。
03
何去何从
于是问题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
当我们放眼世界。
远,是好莱坞浩浩汤汤的罢工潮,或开启第二次编剧地位与薪酬待遇的起义革命;
近,是韩国搭上流媒体后腾飞的影视工业,是金银姬、金恩淑等王牌编剧吊打其他影视从业者的天价酬劳。
一个细节是。
《茶母》的编剧郑炯洙曾爆料:顶级韩剧编剧的待遇不同其他人。
具体到影视公司会直接寄给编剧一张“空白支票”,意为让对方自己开价。
在一些剧组。
编剧的地位甚至高过导演,拥有挑选演员的权力。
而这样围绕编剧,也就是剧本为核心的影视创作模式有一个专业名词。
叫做:编剧中心制。
系统性的差别当然不是朝夕间就能更改的。
但在Sir看来,足够成熟包容的文化产业,编剧哪怕不能成为“中心”,也绝不该被边缘化。
就像这次好莱坞编剧罢工。
很多网友“幸灾乐祸”,并声称AI写出来的剧本也没差别。
但真的如此吗?
你可能真的小看了编剧的作用。
他们代表的是故事。
小到一部剧、一部电影,大到一个系列、一个类型。
编剧的作用绝不是网络文学的转码器。
也不是人物角色的“连连看”。
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是成为一场戏的载体,调和一个故事的底色,用台词和剧情走向成就一群人物甚至是一幅洞悉现实的时代画卷。
——而不是沦为资本斗殴的牺牲品或是片场的背景板。
戏剧不是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无所事事地摆弄着大拇指,摇唇鼓舌高谈阔论。
编剧要确定每个场景的动作,这些动作能够最有效地推动故事发展和深入刻画人物角色,同时也要为这些动作设计最理想的场景设置。
《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和商业运作》
今天。
我们可以看到《他是谁》悬念拉满的碎尸案。
因为省去了无数伏笔的衔接,结果高开低走,草草用一张PPT收尾。
从8.2到现在的5.8——因为编剧。
而再往前数。
去年《爱的理想生活》改编自朱德庸的《涩女郎》,和二十年前的《粉红女郎》本是同根生。
结果一个延伸了二十年还能让都市女性共鸣的IP,却因为故事走向和剧情设定的离谱彻底沦为笑谈。
人间清醒的万人迷,被改成油腻而不自知的拽姐。
前者8.0,后者4.5——因为编剧。
如果说两部剧时差太大还能算借口之一。
那么《鬼吹灯》这一老牌IP,从第一季8.1的活生生压到第三季的6.9。
中间不过两年的翻拍过程。
铁三角的历险,直接被改成胡八一和Shirley杨的洞窟爱情故事。
翻车程度之大,逼得网友提问——
所以你们还期待什么AI编剧吗?
觉得一个剧本换谁写都一个样吗?
然而,国产编剧的现实是——
好剧的出现往往会成为演员和导演扬名立万的标榜。
光环之下,甚少有人想起编剧;
而如果一部作品烂尾。
那么被追责、被归咎的第一个,却往往都是编剧。
更可悲的是当一部作品成为被讨论的中心,那么编剧们甚至都不会被卷入漩涡之中。
比如……你能快速答出《漫长的季节》编剧是谁吗?
他们在作品与现实之间被架空,没人关注他们,没人讨论他们,在鲜花与骂名之间,大多数人只成为那个片叶不沾身的过客。
而这样的模式又会循环往复。
因为没有关注度,因此待遇、生存环境无人问津。
因为无人问津,所以只有一次次在虚空中洄游,在枪林弹雨的资本世界里单打独斗。
想当年,《南海十三郎》尚可以高调肯定剧本的价值,尚可以打出一句“献给全港编剧”。
而现在呢?
创作本身,都已开始逐渐边缘化。
在好莱坞。
编剧们的游行中有这样一幅标语。
“我们都知道故事怎样走向结束。”
他们说的是剧本。
因为他们身为编剧,掌握人物的命运、故事的走向,以及一部作品未来却未知的命数。
但。
他们说的也是当下。
因为他们不是没有抗争过,也知道上一次、上上次的反抗带来的不是妥协,而是人权的维护,是利益的保障,是行业飘摇的一次拨乱反正。
他们有信心,也坚决相信自己能赢得这场战役。
反观我们。
属于我们的故事又将如何结束?
或许。
真的等到AI创作剧本的那一天,等到满屏都是烂故事的那一天,等到没人愿意投身于编剧事业的那一天。
希望我们会记得。
编剧们的“消失”,罪魁祸首,不是他们不够“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