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成为网络的热梗。
不少年轻人被学历裹挟,过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生活。
如孔乙己的长衫,脱掉不甘心,穿上又过于痛苦。
【资料图】
不禁令人发问,读书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刚好,最近一部新剧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主角身为教师,非但没有要求学生力争上游,反而告诉学生学历无用。
还希望学生能和自己一起摆烂。
堪称一代「废物学」的大师,「反内卷」的先锋。
可如此这般的人间清醒,就真能让生活的焦虑烟消云散,精神不再内耗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幸运汉克》
Lucky Hank
本剧的卡司阵容非常豪华。
彼得·法雷里,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导演。
右为《绿皮书》导演
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风骚律师》至今仍是评分最高的剧集。
而《风骚律师》的执行制片人也加入这部新剧,让「律师粉」找到了代餐。
由于两部戏主角颓丧的情绪相似,被粉丝戏称为平行时空。
当律师索尔从法庭走到大学,究竟会碰撞出何种火花?
汉克,一所垃圾院校的英文系主任。
垃圾院校的定义,正是出自汉克之口。
他还为雷顿学院拍了一个校园宣传片,大大方方地灌输了三条「劝退指南」。
其一,只要降低预期,就能过上美好校园生活。
其二,尽早意识到,学历证书一文不值。
其三,你来这里不是因为有的选,而是压根儿没有另一条路存在。
句句扎心,条条伤人。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在学校里肆意摆烂。
课堂上,学生朗读作品,汉克老师的脑中已经列起了购物清单。
分神也就罢了,居然还不慎将清单说了出来。
摆到这种程度,也是没谁了。
为了掩饰尴尬,汉克顺势询问其他学生对文章的意见。
招数并未奏效,无人反馈。
此时,被打断的学生巴托直接开杠,要求老师对自己的作品提出建设性意见。
汉克怎么可能提得出意见。
学生写了什么,他根本都没在听。
无奈之下,只能转移话题,借口研讨会的理念是要学生互审。
这样的状况,是汉克上课的常态。
除了点名要求学生读稿,他在课堂上几乎不说一句话。
对于一般的学生,这种放养式教育或许还挺舒服。
但,巴托却是一个有着远大作家梦的学生。
在他眼里,这个老师压根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你来我往之间,巴托口不择言,怼了老师一句话:
你唯一的小说,连自己的校园书店都没有上架
没想到,这句话瞬间激怒了汉克。
他当场爆炸。
开始疯狂输出,打压学生——
你们在这里这个事实
表明你们高中时没有好好学习
或者出于什么原因,你资质平庸
贬低完别人,也不放过自己——
我这个作家或者写作老师,还没有那个能力发掘你的天赋
因为我也跟你们一样,在雷顿学院这个平庸之都
汉克爽了,学生也懵了。
显然,汉克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庸。
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有此觉悟。
可惜,怀揣作家梦的巴托,并不这么想。
他对汉克的言论愤慨至极,在校园报纸上发文,公开控诉老师的「暴言」。
当天晚上,汉克的手机就遭到连环轰炸。
汉克的发言不仅惹恼学生,也让同事对他冷眼相向。
他的系主任职位岌岌可危。
然而,汉克毕竟是「躺平之王」,丝毫没有悔改之心。
他认定自己所说的都是事实,接受与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借此契机,本就对系主任位置虎视眈眈的同事开始搞事。
鼓动校长和同事,投票罢免汉克,更换系主任。
如同事所料,汉克失去了系主任的职位。
学校也有可能就此解雇他。
但别忘了,汉克的人生宗旨是躺平。
当不当系主任,对他而言没那么重要。
汉克受邀参加新的系主任投票,并送上一张写着「新ipad」的选票。
谁也没想到,由于其他老师各怀鬼胎,汉克居然以2票的成绩,再次当选系主任。
不愧是「幸运汉克」。
一定会有人问了,汉克这种人为什么要做老师?
他既没有教书育人的觉悟,也没有所谓的奉献精神。
既然如此,干什么不好,非要嚯嚯这一行。
其实,老师本就不是汉克的第一选择。
他从小受到身为著名文学评论家的父亲影响,想做一名作家。
然而,随着父亲抛弃他和母亲,汉克放弃了这个梦想。
他一度拒绝去纽约寻求更好的发展,也不再提笔写作。
索性留在小镇当个平庸的教师,陪伴自己的母亲和家庭。
经历了系主任风波,汉克的心绪产生了极大的波动。
他的想法变了,决定改变现状,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二部小说。
就在这时,一个不速之客闯入了他的生活——
昔日的好友,乔治。
他将以著名作家的身份,来汉克的学校举办讲座。
作为老友,汉克自然而然成了讲座最适合的主持人。
得知此事的他,立即闯入校长办公室,希望将自己换成其他人。
理由是,担心自己说出一些非常符合他本性,却不符合当代大学管理规范的话。
遗憾的是,未能如愿。
一个是平庸的教师。
一个是获奖无数的知名作家。
一对昔日齐头并进的好友,人生道路步入两种极端。
没有哪个吃瓜群众能拒绝这场对话。
一堂公开课之后,乔治赢得学生满堂赞誉。
更显得汉克之前的教学毫无价值。
不过,这还只是前菜。
乔治接下来的言语,更是直接轰炸了汉克心中最脆弱的部分。
长久以来,乔治一直和汉克的父亲有着书信交流。
正是后者的鼓励,才让他成为了一名作家。
反观汉克,自从父亲离开之后,就彻底失去了联系。
连父亲退休的消息,都只能从报纸上得知。
乔治的话,让他的内心感到非常不平衡。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愈发地理解了汉克这个人的矛盾之处。
在他极其自负的外表之下,其实藏着一颗极度自卑的心。
而这种自卑,正是来源于父亲。
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汉克父亲退休的新闻占据了报纸的整个头版。
题为:「一代雄狮,沉睡而去。」
足见其文学界的地位。
当这个光环放在汉克身上,就没有那么正面了。
他始终认为,自己获得的认可都是来源于父亲的名声。
我总是在想,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个积极的评价
会不会是因为老爸暗箱操作
他否认自己的作品,并因此变得敏感。
总会将别人的一些无心之言,当做是对自己的冒犯。
比如,乔治当着学生的面询问汉克为什么不再写作。
他立马从其中感受到了敌意。
他无法接受两人的处境差距如此之大,自尊心的疯狂作祟。
明明最初水平差不多,甚至自己还略胜一筹。
他再也不甘心自己躺平的现状。
于是,决定改变。
可见,作为一名老师,汉克连自己的人生难题都没能想明白。
又能有什么办法,去引导学生?
讽刺的是,汉克教授的是文学写作。
但写作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一种诅咒。
他无数次谈及的第二本小说,像是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目标。
汉克将自己关在咖啡馆,对着电脑屏幕绞尽脑汁。
整整一个半小时,一无所获。
还不如对面拿着《30天小说速成》的男子,来得快乐。
当妻子问及他为什么不创作,汉克却有无数个借口——
我又当老师,又要当系主任
你也知道我同事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而且,我还积极参与了咱们抚养女儿的过程
现在我还要当爷爷了
说到底,汉克的焦虑完全来自于他的精神内耗。
活在父亲阴影下的汉克,由于很早被父亲抛弃,他从未得到过父亲的认可。
每当写作的时候,他总会回想起那个在父亲办公室、对着打字机写作的小男孩。
相较于写作,大摆钟的摆动更有吸引力。
过度的精神内耗,不断消耗着汉克的耐心。
他只能通过否定一切主流价值观,来缓解焦虑感。
看似过得通透,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与自我麻醉。
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汉克都麻烦不断,却又无能为力。
囿于父亲的光环,他无法直面自己的内心。
最终落得既顾不了面子,里子也混乱不堪的下场。
只能不断强调自我意识,来弥补内心岌岌可危的安全底线。
他容不下任何人来触碰这道红线。
但,偏偏出现了两个人,向他的这道红线发起挑衅。
一个便是热情洋溢的大学生,巴托。
他6岁开始写作,12岁写了人生第一篇小说。
对他而言,创作是情绪的宣泄口。
每当他讨厌自己时,只要阅读这本小说,就能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为写作而生的。
他需要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有人帮助自己精进。
同时,他也坚信自己的写作梦,所以要坚定地和汉克对抗。
在汉克拒绝向自己道歉之后,还在桌上摆上抗议标签。
这些在汉克看来幼稚且理想主义的行为,是巴托对写作最大的忠诚。
另一个则是老友乔治。
老友在文学界的成功,彻底打破了汉克的安全壁垒。
日益恐慌的汉克,决定戳穿臆想中的乔治「假面」。
试图告诉所有人,这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在善意的外表之下潜藏着一个热衷于侮辱他人的恶魔。
面对汉克的无端指责,乔治称自己和家人读过很多遍汉克的作品。
甚至鼓励汉克——
一个像你这种有才华的人放弃了写作
我绝对不赞成
汉克闻言,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作品被认真对待的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治愈。
两人随后向听众献上一场精妙绝伦的对谈。
讲座结束后,汉克也向妻子坦言——
我本可以跟乔治一样优秀
不过无所谓了
我永远也无法达到我父亲的成就
汉克是不幸的。
父亲的至高光环与狠心抛弃,都让他难以正视自我,正视文学创作。
汉克也是幸运的。
学生的执着,老友的鼓励,都让他一点点走出阴影,学会直面自我。
在看清自己的不足之后,依然不放弃自己。
这或许才是治愈精神内耗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