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共12部华语作品现身柏林电影节的历史,已被本届15部的盛况超越,从作品类型和题材上看也颇为丰富。这也令国内的影迷们再次感受到了与世界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仅是电影艺术领域的,也是文化、社会等更广泛领域内的精神连接。
【资料图】
作者:宜超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白塔之光》主创在现场
作为电影市场逐渐步入正轨后的首个国际电影盛会,当下正在进行中的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如期点燃了今年国际电影舞台的头束礼花。
对于国内影视界来说,本届柏林电影节也标志着华语影视在国际视野中的回归——共有包括8部长片、6部短片、1部剧集在内的15部华语作品入围各单元;其中,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和刘健导演的《艺术学院》在拥有19部作品的主竞赛单元中占据2席。
一切,都开始重新起跑。
世界变了,电影和电影节还在
对于三年后再次举办线下实体的柏林电影节,本届电影节总负责人之一、负责市场与赞助商的玛丽耶特·里森贝克在采访中表示,电影业和影迷们共同经历了这不易的三年后,终于迎来了这次有意义的相聚,她最大的热情与迫切的愿望是“为电影、电影院而庆祝”。
另一位总负责人、艺术总监卡洛·夏特里安认为,柏林电影节的各单元将再次为观众们齐聚起那些有突破性的、用于表达、富有趣味的电影,因此它不仅是嘉宾和明星们闪耀的舞台,对于公众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盛大节日。
柏林电影节的回归,一方面是一次值得庆祝的聚会,帮助提振人们对电影的爱与信心;另一方面,影像也将帮助承载这三年现实的重量,重新带领人们透过银幕的窗口与世界连接,反思过往、认知当下,在与陌生人肩并肩的时刻化解多年累积的隔离与孤独感,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的相处方式,这对于身处2023年节点的人们来说也许尤为重要。
被很多国际媒体称为“电影业复苏标志”的本届柏林电影节其实是来之不易的,正如里森贝克坦言“我们原以为会回到常规,但其实一切都变了”。据称,由于战争及能源危机,电影节有关场地、技术服务、餐饮及酒店的合作一再面临预算超支的问题,电影观众也在回流过程中。
但从本届柏林电影节所达成的规模及目前的影响力可以看出,主办方仍努力呈现出了“恢复”的姿态:400余部丰富的参展影片覆盖众多国家和地区、类型和题材,在全世界电影从业者、影迷中仍有强号召力;主竞赛单元也坚持了一以贯之的选片思路,依旧没有包含大型工作室电影(Studio Films)。
《艺术学院》
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在本届影节亮相程度的全面恢复也是一个可喜的信号:从数量上看,2019年共12部华语作品现身柏林电影节的历史,已被本届15部的盛况超越;从作品类型和题材上看,本届华语参展影片也颇为丰富,比如《艺术学院》以较为罕见的动画电影身份入围主竞赛单元,已在爱奇艺“迷雾剧场”播出的《平原上的摩西》成为历史上首部入围柏林电影节剧集单元的中国剧集,短片《我的朋友》入围了短片单元等等。
《平原上的摩西》
电影是现实的讲述,也是梦境的逃离
“我们将西恩·潘的战争纪录片《超能力》(Superpower)等反映真实世界的电影,与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The Fabelmans)等让观众暂时远离严酷现实的电影结合在了一起。”艺术总监夏特里安在谈及本届柏林电影节选片时的这些话,又一次提示了电影艺术的独特性——它反映现实,也保留做梦的权利。
在主要的国际电影节中,柏林电影节一直是最为关注国际时事与政治的那一个,这次也不例外;而另一方面,影节对现实的聚焦也并不止于头条大事。
比如,“成长”(Coming of age)成为了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一个重要话题:西班牙电影《两万种蜜蜂》(20,000 especies de abejas)讲述了三代女性的故事;中国导演刘健全手绘的动画作品《艺术学院》则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讲述了一群成长中的年轻人的心路往事——在夏特里安看来,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试图在改革开放与西方影响涌入的时代背景中,同时寻找着自我及自我在社会中的身份。
《白塔之光》
再如,“亲情关系”也是多部影片涉猎的话题——继2007年《界》之后,时隔16年重返柏林主竞赛单元的张律导演,在《白塔之光》中讲述了一段父子关系所引发的寻找和连接,触发的情感共鸣跨越地理与时间的限制。
对现实的聚焦同样也会照进那些不易被关注的角落:在电影节的“全景”(Panorama)单元,作品不受所谓的传统与世俗限制,真切的表达、新鲜的灵感被用来填补电影影像世界的叙事空白。导演韩帅的作品、讲述女性主题的《绿夜》就入选了该单元,成为今年这张“全景图”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在如“奇遇”(Encounter)单元的部分,柏林电影节也鼓励那些描述现实的新视角,旨在培养富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导演,鼓励对电影美学和结构的大胆重构;“奇遇”不分类型,挑战视觉呈现,在电影时空的奇点同时为创作者、影评人、迷影者提供辩题。影节主办方这样形容入选该单元的作品、来自中国导演邬浪的电影《雪云》中的镜头特质:尽管一开始并不引人注目,但几乎每个镜头都出乎意料——它们微妙地展开,伴随着精准的视觉传达和无字叙事的冲动;于是,故事中每次的重逢也意味着一次告别。
《雪云》
“我们也希望给年轻导演、年轻演员发声的空间。”夏特里安期待柏林电影节的选片是足够新鲜的,“新生代”(Generation)单元尤其体现了这一意愿。有多部华语电影入选了这一板块,包括田晓鹏导演的《深海》、来自新人导演劳馨莹的短片《小晖和他的牛》等。夏特里安表示,这个单元的选片会尽量做到不拘一格,特别是在电影节重启的当下,希望能借此呈现出电影艺术的各种可能性。
重新起跑的,不止是柏林电影节
在仍然寒意十足的2月的柏林,电影的温度让这座城市暖了起来:红毯星光再次成为话题,人们忙着线上“抢票”观影,影迷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兴奋地发出“路透”、与喜爱的导演和演员的合影——如同节日一样的柏林电影周又回到了现实中。
在国内,电影节也成为影迷的热点话题:有人期待能早日在国内影院看到《白塔之光》上映,有人在津津乐道于“新人”仁科有两部参演作品入围、是本届影节的“福将”;在豆瓣平台已释出的影评中,反馈褒贬不一、争论好不热闹——口碑暂且不论,那种人们熟悉的一起看电影、讨论电影的氛围确实令人欣慰地再现了。
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片共同角逐金熊奖的局面再现,电影的丰富性凸显。影节主办方也表示非常欣喜于来自东亚国家作品的回归,因为电影类型、文化背景的多样化无疑会吸引到更广泛群体内的受众,而这也是电影节作为一场有关电影的艺术嘉年华的初衷。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在世界电影舞台的重启,也特别让国内的影迷们再次感受到了与世界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仅是电影艺术领域的,也是文化、社会等更广泛领域内的精神连接;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联”后,这种“信号恢复”尤其给人一种久违的安慰。
重新起跑的也不止于电影节本身。里森贝克曾在采访中透露:由于电影节的成本远高于预期,政府方面在通常提供的占总预算35%的资金支持基础上,又额外提供了236万美元(约合220万欧元)的资助,总资助金额于是达到了影节总预算的45%;这表明政府认可电影节对于电影业,对于国家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事实上,电影节对于柏林之外的整个世界电影工业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中国电影片商回到全球电影市场,参与到新一轮生机勃发的电影业春天中。
早春时节的冰封已开始“解冻”,未来这一年中,人们走进电影院的意愿愈发强烈,更多的电影作品如雨后春笋般面世,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盛事也已蓄势待发;无论对于影迷还是电影从业者来说,重启生活、享受电影都是2023年值得珍惜与期待的幸事。
参考资料:
[1] “Everything has changed”: Berlinale co-heads reveal challenges of planning 2023 edition
https://www.screendaily.com/features/everything-has-changed-berlinale-co-heads-reveal-challenges-of-planning-2023-edition/5178837.article
[2] Berlinale 2023: The Art of Shaping Reality
https://www.berlinale.de/en/news-topics/artistic-directors-blog/the-art-of-shaping-reality.html
[3] Competition 2023: Breaking the Chains
https://www.berlinale.de/en/news-topics/berlinale-topics/competition-2023.html
[4] Panorama 2023: Tracking the Unseen - Films as Tools of Resistance
https://www.berlinale.de/en/news-topics/berlinale-topics/panorama-2023.html
图片来源:柏林电影节官网www.berlinale.de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