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唯导演将携新作《我和虎妈》亮相今年的北影节展映单元。电影延续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叙事,讲述了“中考”之下,深圳一普通家庭里掀起的情感风波。它聚焦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戏剧波澜深埋在接地气的朴素剧情里,既温馨感人,又不乏针砭时弊的尖锐之处。

有权威机构曾调查和总结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惯常行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是叨唠。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总是没完没了,有时甚至发展到对孩子的讽刺挖苦。

第二是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个个指望自己孩子成为学霸。

第三是不问是非,逮着错误就骂,命令式的、简单粗暴的教育。

第四是只关心名次、分数等学习成绩,而漠视其他。

电影《我和虎妈》像一面镜子,以一个普通三口之家日常细节,清晰地照见了这些中式家庭教育的魔怔。

首先,电影中塑造的“虎妈”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在孩子面前,她永远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奋战在一线。

虎妈的出场极有趣味,先是在汉服活动现场将女儿艾可逮个正着,又在车上一顿言语教训。她先发制人,先声夺人,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都完全展现出她的“虎”劲。

“如果不努力,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三年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没有文凭,你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这辈子就完了!” “差0.5分有本质的区别,85分叫优秀,84.5分叫良!”“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都完了!”“一分一操场,差一分,就相差了一操场的人!”……

现实中,很多妈妈们都会用这些固定的话术来对孩子晓以利害。虎妈也有着这一套固定话术,莘莘学子大概都会被沉浸式地带入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回忆。

影片《我和虎妈》提纲挈领引出了对教育本质的深思。围绕艾可备战中考这个大事件,虎妈接下来的行动线也是死死缠绕孩子人生的第一步“中考”……

一方面,为了督促孩子学习备考,“虎妈”的触角,简直覆盖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厕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吃鱼汤,要拷问一下鱼汤变白的化学原理;为了给孩子安静的学习环境,她更是豁出去了,勇斗同样虎虎生威的一群广场舞大妈……

另一方面,“虎妈”百折不挠,孩子出什么招,她都能想办法应对,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让学校给孩子更多关照、更多加码,她给班主任塞购物卡,低下身段各种软磨硬泡;被拒绝后,就搜罗校外辅导班,找名机构、名师给孩子补课;钱也花了,班也报了,孩子成绩排名还是掉了,她大发雷霆,但仍然痛定思痛,亲自制定详细的计划,对孩子进行密不透风的家庭监狱式管理。

比起“虎妈”,“猫爸”的存在感就弱得多了。

影片开头,“猫爸”的出场就奠定了他在整部电影中的地位——斡旋于妻子和女儿之间的和事佬。

妈妈忽然出现在艾可在拍照现场后,艾可拼命逃脱,而及时出手解救的就是开车而来的爸爸。从父女间的对话可以看出,艾可对爸爸是喜欢和信任的,这和躲避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猫爸的内心目标和虎妈的目标是一样的,他们在孩子面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只为将她当作考试机器,忽视她的内在需求和自我意志。

但孩子内心是干净而敏感的,一旦识破了他的父亲和母亲所唱的“双簧”,随即而来爆发了一场家庭抗衡大战。

第二,虎妈猫爸的独生女儿艾可则展现出了另一幅青春的画卷

电影里的艾可,是一位热爱画画、并且颇有些绘画天赋的二次元少女。她在学习之余画了很多作品,在同学中小有名气。

可是在中考面前,分数成了集体追求的唯一标准,学校把美术这种所谓“副科”排挤到了边缘,父母更认为画画是不务正业。在“虎妈”的威严之下,艾可不得不把爱好割舍,投入到题海大战。

年龄的差距、人生经历的不同,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她和父母的世界都不在一个频道。

在电影中,导演多次运用了平行剪辑的方法,通过视觉反应两代人之间在行为和思维上的反差。

其中有一个段落令人印象深刻,父母畅想着女儿考上重点高中、好大学、毕业后进世界500强公司、坐游艇享受生活等人生飞升的大梦。可此时女儿和小伙伴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参加表情包大赛的各种细节和愿景,和父母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

与“虎妈猫爸”的写实表现不同的是,电影用了浪漫化的、超现实的元素来展现二次元少女艾可的精神世界。

在艾可的幻想中,经常出现一个小天使。小天使跟随艾可的情绪变化,幻化出不同的形态。

这是艾可艺术想象力的彰显,也是她内心向往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形象表达,这一切充满着灵性。艾可这个灵动跳脱的内心世界,正映衬着现实的贫弱、枯燥和压迫感。

电影虽然主讲的是艾可一家,但以点带面,对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教育现象进行了剖析,展现了具有形形色色教育理念甚至明里暗里互相较劲的家长们。

艾可班中的学霸蓝依依有一位“凡尔赛”的母亲,她嘴上说着“快乐教育”,明里说什么都不管,全靠孩子自觉,但实际上,为了享受“学霸”带来的荣耀,歇斯底里地给孩子不断施加压力,甚至对孩子棍棒相加,造成孩子的精神问题。“学霸”养成的背后,隐藏着家庭暴力。

还有一位曾经的学霸豆威,他是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的天才学生,他有自己对科学的思考和探索,然而在严酷的竞争压力之下,他的学术质疑令他成为了校园“另类”,最终造成精神错乱,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倾向。天才的陨落固然令人扼腕,但导演更多地投入了对当代快节奏的教育现实的警醒和关怀。

第三,《我和虎妈》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关怀的影片

导演张唯是一位善于社会观察的电影工作者,向来以严肃的社会考察、犀利的笔触、多元化的视角而著称。因此,他的电影总是透露着客观展现,积极展望的时代气息。同样,《我和虎妈》表达出的价值观也是一如既往的正面和积极。

就像艾可的这位“虎妈”,尽管有时令人感到窒息,但是她身上确实也彰显出了中国家长那种为了孩子可以不顾一切、全然的牺牲和付出。在经历很多事情之后,为了孩子,作出了改变。而“猫爸”虽然有思考,但做了另外的行为:暗中主导,花钱送礼、托关系找人……费尽全力地为孩子的未来助力。

这就引出了本电影的主题:是否做一个有反思的父母,能否和孩子一起成长。

自古以来,亲子关系就是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亲子之爱是与生俱来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这是中国家长们经常放在口头的话。

内卷的时代,家长们常常不经意地以爱为名对孩子施加压力。时代在不断变迁,孩子们面临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也早与父母的生长环境不同。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共同摆在两代人面前的问题。

影片给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怀着各自的目的,亲人彼此间矛盾不断,但也为了同一目标,家人们终将和解。

另外,影片也明晰地表达了,请打破对“学霸”的执念,做到真正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霸”只是极少数人,学渣又怎么办?像艾可这样成绩普通的孩子才是大多数。不是学霸,当不了掐尖的人,是否就是失败的人生?导演希望,每一位身为父母的观众看完影片后,能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扪心自问:我曾是学霸吗?还是学渣?如果都不是,那么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普通人,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同样也可以活出独特的价值。鼓励孩子做自己,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父母一辈子要做的家庭教育的功课。

最后,影片也提到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教育公平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因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的差别而造成的升学区别对待格外显著。“深圳户口本身不值钱,值钱的是背后的中考体制”,这成为了这个五方杂处的城市里,人们不成文的共识。同样在一个班里学习,中考成绩相仿的孩子,却因为户口问题,被无情排斥。

电影敏锐大胆地捕捉了这些现实中愈益激化的问题。它也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批判现实、给出答案,而是以影像化手法介入公众议题,摆出争议所在,探讨问题存在的各种症结,从而希望引发更多的关注。

曾经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艺术只是发现和摆出人与社会存在的问题,至于如何改变和解决,就交给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去吧。

作为深圳的本土导演,张唯一向关注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拍摄多部立足深圳但又具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电影,其电影以取材另类、视角独特见长,擅长用朴素自然的纪实性的手法影像化纪录中国社会发展背景下这个城市的人情世态、发展变迁。

在其拍摄的多部电影中,均蕴含着浓烈的、与生俱来的社会意识,这种自发的意识使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具有强烈的话题性,往往在平淡的叙事中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冲突,具有宏观视角。在人物与社会的不断冲撞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巨变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从而激发思考和获得启示。

导演张唯

例如,聚焦“中国制造”下的深圳民营企业老板的电影《打工老板》、通过祖孙三代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巨变的电影《照相师》、关注年华老去的城市“拓荒牛”的电影《空巢》,关爱和养育自闭症孩子问题的电影《喜禾》……这次,也以教育为切口,延续了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电影化书写,成就了这部电影——《我和虎妈》。

《我和虎妈》是一部节奏明快、充满青春少年气息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最真实的内心,不但品尝到了家长们五味杂陈的味道,还展示了青春的各种美好以及它包蕴万象的可能性,也许给中国教育及相关电影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