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最火的词条,莫过于#绝望的文盲#。话题火了之后,有段顶流艺人在采访中答不出问题的视频,遭到网友调侃。
有观众问他:“您因为这个角色学到了什么东西。”该艺人迟疑地说:“因为角色学到什么东西,这个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对不起。”
(资料图片)
观众又问:“或者您对于这个角色,有什么想对大家分享的吗?”艺人说:“没有,大家看就好了。”
尴尬还没有结束,又有人追问:“在你心中(这个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当你在塑造他,想把他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你认为他身上最难捕捉到的点是什么?”
随后便是窒息沉默的3秒钟,观众哄笑一团,艺人才缓缓拿起话筒:“这个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超过10分钟的采访视频,贡献了史诗级的尴尬“冥现场”。就连央视网也直接发文《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文中举出的例子表示,有些演员不仅文化功底不足,用心程度也不够。
没想到,文章一发,立刻引发了饭圈大战,不仅有各个流量艺人的粉丝互相甩锅,还上演了一出“粉丝出征,打假官媒”的大戏。
有这种粉丝护着,内娱的文盲们怎么可能绝望?
内娱的文盲,不可能绝望
就在各家粉丝忙着为偶像洗白时,不少网友本着“你敢洗白,我就敢扒”的操作,贡献了不少娱乐圈文盲的尴尬瞬间。
有主持人要求某艺人在纸板上写下“到此一游”,这位明星先是思考了一下,想起了“到”怎么写。
紧接着,不会写“此”,自己赶紧把“一游”补上,然后悄悄求助旁边的人,对方帮他写了“此”,本以为过关了,结果亮出来一看,“游”也写错了。四舍五入等于只会写“一”,现场主持人只能笑着掩饰尴尬。
见此状,立马有粉丝出场维护偶像,说人都有提笔忘字的时候,很正常。可没想到有网友扒出两年前该艺人在题板上不会写大话西游的“游”,尴尬指数直线上升。
也有艺人连一句正确的“想试一次短发”都写不明白,还有想写祝福语的艺人,却把健康的“康”写成了病字旁。
还有人把沮丧说成“qie sang”,把纨绔说成“kua kua”。
除了不认字的,九九乘法表记不清的,十以内加减法不会算的艺人也能抓一把。有艺人脱口而出三七二十四,也有艺人直接承认不会算数,三加四支支吾吾算半天。
还有一众毫无常识可言的人。
某档综艺上,主持人李维嘉和一位艺人同台时开玩笑道:“今天是我主持生涯当中的一个瓶颈。”艺人一脸疑问反问:“一个什么?”
维嘉有点意外:“听得懂瓶颈是什么意思吗?”他说:“听不懂。”
维嘉调侃道:“就是一种龙啊……有长颈龙,然后迅猛龙,还有一种龙叫瓶颈龙,就是你啊。”之后这位艺人也是满脸尴尬,综艺效果直接拉满了。
某次采访中,记者问艺人:“吴刚、嫦娥、玉兔你会选择哪个一起去月球?”艺人回答:“吴刚老师吧,因为我看过他的戏,觉得他的戏很好。”记者尴尬地说:“其实我们说的是,月球上砍树的吴刚。”艺人一脸懵地反问:“砍树的?”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一种究极尴尬的艺人,不仅文化功底不足,还要硬凹学霸,知识分子人设。
勤奋学习的通告漫天飞,最后高考成绩307分,成功让自己火出了圈;也有天天在微博上发繁体文字故作高深,结果错别字连篇,还给梵高乱安名言:“在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在采访现场说自己爱看书,被问及是哪一本却兜着圈子搪塞,最后说自己看的都是禁书不能说。还装模作样地说自己看了「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文章,可是诺贝尔压根没有数学奖。
如果说只谈现象不上升个人,为什么内娱成了“文盲”和“九漏鱼”的聚集地。
一方面,娱乐圈的土壤。这是一个需要依靠颜值资源的圈子,皮相是天生的,但底蕴却需要后天培养,有些外表优越的艺人单靠皮相或者自小学习的才艺就得到流量,文化不是他们的刚需。
另一方面,艺人包装的需要。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星的收入取决于自己的影响力,除了像玄学一样的观众缘和后天努力的专业能力,他们需要把自己包装得足够优秀,足够具有权威性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追捧成为意见领袖。
于是,没文化的人、没文化还要假装有文化的人蜂拥而至,在娱乐圈疯狂捞金。在粉丝和资本的维护之下,这些艺人不可能觉得自己是文盲,更不会感到绝望。
为什么反感“绝望的文盲”?
央视网批评“绝望的文盲”事件发酵后,就有粉丝开始给偶像“正名”,指责央视网是假官媒,是营销号。
然而查询后发现,这些人言之凿凿的指责压根站不住脚。央视网的微博认证为: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爱企查的简介显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新媒体业务的平台」,企业类型属于「国有企业」。
它有两个股东,分别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电视总公司」。部分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没有问题,但因此认定它是假官媒,实在可笑。
还有一部分粉丝诟病央视网的文章P图造谣,把导演说的话移花接木到演员身上。
但央视网只在文首放了两张图,确实都是演员自己的回答,核查发现内容和视频一致。不得不说,饭圈人士为了维护偶像真的什么都敢说。
也有部分粉丝觉得,角色塑造得好不好,要看荧幕展现,而不是演员是否能说会道。不会说,但会做就可以了。
这话不假,但现实情况却是,有些明星既没有精彩的回答,也没有自己独有的认知,对于“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都用“我不知道”这样的答案来蒙混过关。
这样的人是怎么演戏的?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知识,一部作品中,演员的演技很重要,导演的指导也很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实力不足的演员演技总是忽高忽低,那取决于他们有没有遇上一个好导演。导演张艺谋和张黎都曾说过类似的话:“没有不会演戏的演员,只有不称职的导演。”
为什么这次“绝望的文盲”会被特别拿出来讨论,并且热度高居不下,不是人们闲得无聊只想嘲讽流量明星,更不是人们有意歧视文化水平不足的人。
而是人们对内娱“日入208万人士”和流量艺人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他们可能擅长唱歌或是跳舞,但却非要挤进自己不擅长的影视领域去分一杯羹,挤压的是那些原本有实力却没流量的从业者。
那些真正的演员演技能做到发挥稳定,即便没有导演的帮助,他们对角色也有深刻的理解,有时甚至会给导演新的灵感。
从前段时间爆火的《狂飙》就看得出,张颂文、林家川、高叶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得到观众的追捧,但他们过去在娱乐圈里分到的“蛋糕”却少得可怜。
这种时候,也难怪观众和媒体站出来鸣不平。
演员,到底需要有文化吗?
全网调侃娱乐圈文盲的事件,被某些粉丝扣上歧视文盲和低学历的帽子。但实际上,观众并非歧视没文化的演员,也有不少学历不高的演员依旧可以成功塑造角色,还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前提是,他们的角色与自身经历和性格高度契合,甚至是本色出演。
比如有一类导演喜欢启用素人演员,《平原上的夏洛克》一部乡村悬疑喜剧电影,里面的演员大多都是正经农民,在电影中扮演的也是农民。影片和演员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再比如成为职业演员的王宝强,8岁就到少林寺学武术,几乎没有学历,他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被骗到矿里的16岁孩子,之后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角色也大多是草根。他还曾在节目中提到,自己看剧本时不认得字,就拿着新华词典一个个地查。
观众嫌弃的不完全是演员读书少,更重要的是演员是否撑得起角色,是否对角色足够用心。
曾经被网友嘲讽英语不好的李冰冰,还被传高考英语只有27分。但37岁那年为了电影《变形金刚4》苦练英语,在采访中显露出超高的口语水平。
正经科班出身的陈建斌,曾为了演好《三国》中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花费两年时间研读曹操的诗歌作品,从曹操本人的作品中更全面的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他对《新京报》说:“当读到他的《蒿里行》时,我确信,对他的理解没有错。历史上对他有误解,他如果这么坏怎么能写得出来这些诗?他给妻子留下的遗嘱,甚至交代了以前用过的香剩下了多少,不要浪费。他有雄才大略,也有柔情。”
作为一个演员,如果只能读到剧本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白,那只能说明他识字,不一定算是读懂了剧本。
合格的演员甚至可以通过剧本的内容去建构角色的前世今生。在《狂飙》中因唐小龙一角走红的林家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场戏是在过年时,高启强去唐小龙家送礼讨好,一进去就说了一句话:“这么多年咱们街里街坊,我爸对你爸还是挺好的。”话音刚落,唐小龙瞬间暴怒。
这是剧本呈现的内容,而在演员林家川的内心,唐小龙的暴怒是有设定的,唐小龙的母亲生下弟弟时难产去世,父亲没什么出息经常在外酗酒,回家就把怒气发泄到兄弟俩身上。
所以小龙从小就非常憎恨父亲,这就是为什么,当高启强提到唐小龙的父亲时,唐小龙的怒气会立马被点燃。
在林家川这样的演员眼中,角色不是纸片人,他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背后都是一个丰满立体的人。
《狂飙》剧终后,林家川把自己的感悟发到微博上,随后,#林家川的文笔#上了热搜,收到68万的点赞,足见观众对好演员的认可,同时也看到一个演员的朴素内涵和现实阅历。
“2022年秋天,我和颂文一起拍《狂飙》,为了演好唐小龙的卫生费阶段,我每天健身跑步、去海边吃定量的水煮虾,希望呈现出一个二十多岁的精神状态。”
“唐小龙出狱的那场戏之前,我熬了个大夜,临上场又给自己灌了瓶啤酒,希望能增加唐小龙重回人间的恍惚感。”
“颂文打来了电话,像往常一样跟我聊了聊日常……他的稳定让我意识到,我们依旧是二十多年老虎滩旁的两个年轻人,表演使我们的热爱,「曲线救国」,籍籍无名都甘之如饴。红不红,犹豫历史与宇宙,有时只是一种偶然、”
“就像人无法控制天气,但下雨了避雨,风大了加衣,天晴了踏青,生活如常继续。”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演员是否必须有文化,很难给出答案。
但一个有沉淀,有思考的演员,一个能够和角色融为一体的演员,才是值得观众追捧的明星。
好剧需要像张颂文、林家川这样的好演员。
好的观众也有权利拒绝一无所知的“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