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总是伴随着巨大争议。
喜欢者,奉若神明,认为其电影中的艺术水准极高,讨厌者,弃如敝履,觉得老塔故装深沉,看不懂到底要表达什么。
【资料图】
其实,电影是很私人的东西,每个人看到的深处都不一样。
但不能因为有些人看懂了,看到了导演的深意就开始卖弄,将观众划成三六九等,展现自己的优越感。
应该把自己看电影的方法广而告之,让另一部分人也能够欣赏到塔可夫斯基的好,如借用《潜行者》讲清楚老塔的电影元素。
一是诗意的一切。
《潜行者》的前39分钟像一张泛黄的信纸,纸上写满了故事。
可斑驳的墙壁,肮脏的街道,稀疏的人群尘封了这段故事,似有暖色调的希望,又有近黄昏的悲凉。
直至潜行者出现,带着教授和作家走进禁区,故事才被揭晓。
电影恢复了正常的色彩,一个救赎人性和灵魂的区展现在世人面前,老塔诗意而又富有哲理的电影语言随之而来。
在区的部分,老塔的视听语言中所包含的画面和文本可谓是登峰造极。
怪不得伯格曼羡慕道:“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蓦然间,我感到自己伫立于房门前,却从未获得开门的钥匙,那是我一直渴望进入的房间,而他却能在其中自由漫步。”
《潜行者》就是老塔写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他写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情景交融。
即使没有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能从前面四句中感受旅人的怅然若失,而对电影而言,这种情绪则是苦行。
区是绝望和苦楚的人寻求庇护与希望的地方,这里有人心底最本质的意愿。
可潜行者、教授、作家三人到了房间前却望而却步,没有一人敢踏入其中,以便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更加清楚的剖析了自己。
因为区中的房间对于人们而言,并非万事屋,什么事都可以办到,而是一种信仰。
这种带有希望的信仰让前赴后继的绝望之人来到这里,经历路上的艰难险阻,看见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回归生活。
如教授表面看起来斯斯文文,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
但实际却充满了暴戾跟愤怒,解决问题靠的不是严谨的科学,而是摧毁一切的炸 药。
作家看似事业有成,但也只是强装出来的虚伪。
稍微遇到困难,他的防线就会崩溃,放下自己带着面具的所谓尊严,而潜行者也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他同样具有懦弱、胆怯的缺点。
他们人性中的两面性,现实中往往都被隐藏了起来。
在区中才显露出真实,但老塔是温柔的,让他们历经一番后脱胎换骨。
教授放弃了炸掉房间的想法,作家摆脱了道貌岸然,潜行者不再进入区求得慰藉,转而投向忽略多年的爱情与亲情。
就像片尾轰隆的火车声和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火车带走的是不堪的过去,《欢乐颂》迎接的有希望的现在。
老塔是怎么表现这种希望的?用他诗意的视听。
在区里,所有的画面都是唯美的,喷涌而出的绘画性让凌乱、死寂的区变得令人神往,曾经因陨星坠落造成的人烟荒芜似乎不复存在。
在现实中,潜行者老婆的自述,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跟观众对话,她的言语中没有抱怨,只有不后悔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而这种希冀在他们孩子的眼睛和背景音乐的蒙太奇结合里可以看到,老塔用赋比兴的简约赋予人类灵魂的洗涤,也用软科幻的多愁善感警示着人类不可越界。
二是涓涓细流的长镜头。
在老塔的电影中,总会有许多缓慢移动的长镜头。
对于观众而言,这些长镜头过于沉闷,慢节奏的叙事也难以适应如今快节奏观影需求,而这恰恰是老塔电影的门槛。
这些长镜头在技法上都属大师水准。
任何导演只要能学的一二,场面调度对他来说就不在话下。
而非在电影中用了一两个长镜头就大肆渲染,认为自己已触达到了顶尖之列。
老塔的长镜头从没刻意卖弄能力之嫌,都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
演员的走位,光影的协调,布景服装的搭配,以及风、雨、雾、火等元素的运用,老塔的每一次场面调度都包含了诸多学问,并非镜头一直跟随演员的呆板。
如《潜行者》开幕那几分钟,镜头从门中滑入之后,切换了一个画面,之后的所有动作便都在这个镜头内完成。
先是缓缓俯拍,潜行者一家的样子一览无余,而后平拍跟随,潜行者起床、洗漱,妻子跟着出来劝说他不要再去区。
两人随即大吵,妻子躺在地上抽搐,潜行者摔门而出,镜头停在开头的门上,门由开而闭,形成对应。
这样丝滑的长镜头不止一处,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潜行者》几乎都由如油画般质感的长镜头组成的,其中包含哲学、宗教的寓意,悠远深长。
三是边界感。
在《潜行者》中,边界感特别明显,甚至老塔都用正常与黄色来提醒观众注意现实和区了。
在泛黄的现实中,人类消极、脆弱、敏感,在正常色彩的区中,人类积极、勇敢、守则,一个因失望而得过且过,一个因有念头而向前探寻。
潜行者最后一次去区之前,跟妻子充满了隔阂。
但在回来后选择了与妻子和解,重温旧梦,教授、作家也是如此,之前傲慢、偏见,回来后如释重负,做回了真实的自己。
这些人与人,自己跟自己的边界被消除后,人们便不再奢望或寄托于那个名为信仰的区了,而是把自己的生活谱成一曲欢乐颂。
由《潜行者》延伸,看老塔的电影,一般注重这三点就能看个七七八八。
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那就必须知晓老塔的生平,看他的《雕刻时光》,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包括宗教、文化。
看懂一位导演的作品并不是特别难,只是因为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做很多,导致电影有了门槛,也让将电影当作消遣品和社交工具的观众选择了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