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21日,由90后青年导演邬浪执导,李康生、李梦和仁科联袂出演的电影长片《雪云》于柏林举行首映,《雪云》是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奇遇”单元唯一入围的华语影片,也是柏林电影节这一最具活力创新单元设立以来入选的首部华语片。

《雪云》片名有点神秘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下雪前的阴云,而这个发生在海南的故事只有风雨。它的英文名字又另辟蹊径—“Absence”,即缺失。那么,缺失的什么,和雪云又有何关系?近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该片的导演邬浪。


(资料图)

影片其实是关于连接和共建

影片讲述阔别家乡十年的韩江宇(李康生饰)回到故地,试图与昔日恋人苏红(李梦饰)重拾旧情。韩的昔日旧友陈凯(仁科饰)参与其中的购房计划,让韩江宇与苏红不得不面对各自问题,共同直面生活困境。

苏红倾尽所有积蓄买房,打算搬进城里居住,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为此嫁给了负责建造这幢公寓的昔日恋人,但最终项目遇挫而落空,所幸在丈夫默默关爱和支持中再次看到希望。

影片最后,李梦扮演的女主角苏红静静地站在一座未完工的公寓楼里,望着都市的夕阳,背影的霞光倾泻而出,有着浓浓的孤独感。

当被问及如何解读这部电影的用意,邬浪表示,这部影片其实是关于连接和共建,跟周围关系的共建,回归精神家园,不仅指人与人之间,也包括和动物之间。“我们在面临这种城镇化、或者巨大变迁时,人如何去抓住一些连接。”邬浪说,“因为我们在这种变迁之中容易被洪流冲走,漂浮在水中。”

邬浪曾说过,这部影片是为了纪念他在海南生活的十年,有两处生活经历给了他灵感讲述这个故事。其一,他在2008年左右刚到海南,住房价格还没有很高,此后几年间房价升了好几倍,房地产行业也风生水起,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还有一次,他坐摆渡船去一个小岛上拍摄,一些乡民和游客在甲板上拍照,戴着帽子,在风中飘荡,视线被吸引到远处,那里有一座大桥在建,和岛屿连接在一起。

“当这艘摆渡船穿过桥下时,在远处看的比例和穿过桥下时看到的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说,“你会发现,桥墩有上百米高,摆渡船就像河流里面的一片叶子特别渺小,这种空间上的巨大反差,给我一种真实感。”邬浪表示,“我知道,这座桥建成之后,这艘摆渡船也会消逝。所以,在那一刻,我感觉置身于两个时空:一个是已然存在的,一个是即将消逝的。”

导演邬浪

雕塑和电影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媒介

《雪云》曾入围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短片单元,而这次是以剧情长片进入柏林国际电影节“奇遇”单元。不少人以为,这次是把之前的短片拉长,或者之前是成片的剪辑版。然而,邬浪说,并非如此。

邬浪说,其实一开始,《雪云》就是长片剧本,2019年曾入选上海电影节。为了准备电影节,他和制片人决定拍摄一个先导片,有助于之后筹资拍摄。为此,他抓取了长片剧本里的主要人物关系,写了一个短故事,容纳在15分钟内。“创作这个短片,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探索,回到自己擅长的东西,想清楚为什么要讲述这个故事,如何去展现男女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变化,在这一段回家途中展现两人情感的密度和浓度。”从戛纳电影节回来,邬浪就开始着手制作长片。

邬浪与仁科

邬浪是出身于雕塑专业的电影人,这两个领域在他看来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因为都需要思考和创作。“因为我觉得,雕塑和电影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媒介,通过雕塑讲故事和通过电影来创作,输出是一样的。”他说。

过去从事雕塑创作的过程中,邬浪做得最多的就是研究材料,采用不同材料制作肖像会传递不同情感和情绪,延伸出不同含义。他从小并非影迷,从大学二三年级开始,跟电影学院的伙伴们一起做道具和美术,慢慢介入到片场,参与生产创作,去了解和理解它,再到去运用它。“对我来讲,只是一个创作媒介的变化,表达核心并没有变化”。

对于90后导演面临的挑战,邬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机会,做电影一定要有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创作,“当你做电影或者选择从事电影,真要想好了,可能要在未来接受不安、坎坷甚至苦难;另一方面,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可以跟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产生不同交流,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创作者,更应该用一个全球视野看待自己的创作议题。”

红星新闻驻欧洲特约记者 王薇 记者 张世豪 编辑 徐云霄 实习生 凌格文

推荐内容